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多生活在淡水河流、湖泊、沼泽、池塘等水底的泥沙中。河蚌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供人类食用,也可作为动物养殖中的饲料。对河蚌肯定不陌生,在各类水体中都不少见。而喜欢养鳑鲏鱼的朋友们,对河蚌就更为熟悉,这是繁殖鳑鲏鱼的必备工具,没有之一。
说起过滤水质,河蚌真的是把好手,堪称天然的过滤器。有关研究指出,河蚌对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均非常显著,这些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基本都在25-42%。而对于固体悬浮物,去除效果更好,多的超过90%,低的也接近50%的去除率。一只河蚌,根据品种及大小不同,每天(24小时)可以过滤40-100升水,这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净水器。也正是由于河蚌优越的净化水质能力,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投放河蚌改善湖泊、河流等水体水质的报道,屡见不鲜。
河蚌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净水效果,与它的滤食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有关。河蚌是典型软体动物,既不能像鱼那样游动觅食,也不能像田螺那样在水里移动。河蚌无法主动摄食,它采用滤食的方式进食。通常以过滤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等为食。为了适应这种进食方式,河蚌身体后端进化出了两根水管,一根进水、一根排水。通过进水管吸水,输送到身体前端的口中,过滤掉水中的食物,然后将水从排水管排出体外。这样,吸水→过滤食物→排水,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流循环系统。在水一进一出的过程中,水中的各种杂质和微生物,就被河蚌过滤出来吃掉了。这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几乎24小时无休,对水质的过滤效果自然非常好。
河蚌同时自身也会生产寄生虫,而且数量还特别巨大。这种寄生虫叫钩介幼虫,其实是河蚌的小崽子。不过这种小崽子蚌身上有钩子,可以在水中漂浮,遇到鱼就顺势钩住,寄生在鱼鳃或鳍上。被寄生的鱼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会分泌物质把它包起来,形成一个被囊。钩介幼虫就在这个被囊里生活,汲取鱼的营养。如果寄生在鱼嘴角、口唇或口腔内,则会使鱼丧失摄食能力,活活饿死。对于水中的鱼而言,这种蚌就是活脱脱的寄生虫。 更为恐怖的是,河蚌拥有超级繁殖能力。一只成年蚌,据说每年可以产下300万个钩介幼虫。多的时候,一条鱼身上就可以寄生3000个钩介幼虫。不过,钩介幼虫虽然寄生,但还不算太坏,一般对成年鱼无显著影响,但幼鱼可能会因此而死亡。因此,河蚌真是一个超级恐怖的东西,堪称寄生虫的超级工厂,真是不能随便就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