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互为育仔的鳑鲏鱼和河蚌:互为育仔,相互依存,互相勾搭,奇异的鱼蚌关系

2024-06-03 09:30:03 来源:知乎 作者: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鱼类的生殖行为千奇百怪,十分有趣。经过求爱,配偶的鲤、鲫、鳊、刁产卵于丛丛水草上;青、草、鲢、鳙产卵于滔滔流水中;黄颡、才鱼需双双做巢产卵;罗非鱼产卵后直接含入口中;海马产卵于雄性腹囊内,让雄海马去生仔;食蚊鱼、孔雀鱼则直接生鱼仔仔……。而鳑鲏鱼是将卵产到河蚌的外套腔中,让河蚌去给它们孵化。河蚌对于鳑鲏也不是白帮忙,而是礼尚往来,顺将幼仔产于鳑鲏鱼身上,互为育仔,互当养母。

鳑鲏鱼是鲤科鱼中的一类小型鱼。分布广泛,种类众多。一般都没有多大经济价值,通常被其它肉食鱼类作为囊中之物。常见的有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大鳍剌鳑鲏、彩石鲋等。个体长5-7厘米,最大不过10来厘米。体扁薄,卵圆形。色泽鲜艳,尤其是在生殖期间,雄性有显著的婚胭色,蓝背、银身、红腹,艳丽极了,不少人当作观赏鱼来饲养。雌性鳑鲏在生殖期则长出一根很长的产卵管,通过这根管子,卵可以直接产在敌害所不能到达的河蚌体腔。受精卵在蚌腔内受到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动,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孵化率很高。待到鱼苖能自由游泳时才出蚌体。

民间有句俗话:“鳑鲏鱼还要留三寸肚肠。”寓意为人要留有余地。事实上这三寸“肚肠”就是鳑鲏鱼的产卵管。待产卵后,这根管子就逐渐萎缩,恢复原来的状态。

河蚌的产卵期,恰好与鳑鲏鱼相同。在鳑鲏鱼产卵活动之时,河蚌就把受精卵散在鳑鲏鱼身上了。其实,这时河蚌的受精卵已在母蚌的外鳃腔中发育成钩介幼虫。这些钩介幼虫很小,形同杏仁,有两片瓣壳,内有钩齿,还有一根细长的足丝。由这些絮棉状胶丝粘绞成一串串,漂淌在水中,遇着鱼类游动就粘附上了。当它粘附上鱼体后,用壳钩钩在鱼的鳃盖、鳞片和鳍条上,营寄生生活,吸取鱼体营养进行变态,成为幼蚌,然后破包囊而沉入水中,营底栖生活。在自然水域中,不同种类的鳑鲏鱼会找不同种类的河蚌产卵。

河蚌属双壳类软体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丽蚌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三角帆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贝类资源,具有良好的育珠性状,是我国目前珍珠质量最好、养殖面积最多的育珠河蚌品种。

鱼、蚌互为育仔,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当今的淡水珍珠生产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规模养殖珍珠需要大量优质的珍珠蚌。现在这些河蚌单靠自然捕捞远远不够,必须通过人工繁殖才能获得。河蚌的人工繁殖就是利用鱼蚌关系而进行的。只不过是寄主鱼不是鳑鲏鱼,而是采用黄颡鱼或鳙鱼。大体做法是:每当4月下旬到5月初,水温20-24度左右,将人工吊养在池塘中并已雌雄搭配好的亲蚌,视其发育成熟程度,取出母蚌日晒1小时左右,放入大塑料盆中,1盆3-4只,注水后,成熟的钩介幼虫就纷纷排出。此时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寄主鱼(黄颡鱼)放入水中,每盆20尾左右,将水轻轻搅动3-5分钟。蚌内的钩介幼虫就全粘附到黄颡鱼身上了。用放大镜看,只见鱼鳃、鱼鳍上布满了小白点。然后将这些寄生了钩介幼虫的黄颡鱼放到小池内,精心饲养10来天,即可完成变态发育而脱离鱼体落入池底,再进入稚蚌培育。

蚌、鱼的依存、勾搭关系,也为池塘养鱼生产带来诸多的麻烦,大量的蚌壳虫(即钩介幼虫)寄生于鱼体,特别是寄生在鱼的要害部位,如嘴角、口唇或口腔里,吸取鱼体营养,使鱼焦燥不安,产生鱼病。尤其是在草鱼的鱼苖、鱼种阶段常因寄生大量钩介幼虫而产生红头白嘴病,使幼鱼成批死亡,造成很大的损失。

(视频作者:草缸养鱼虾)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