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是龙虾吗?
在十多年以前小龙虾的出现,几经曲折,虽有各种不利的言论(流言、谣言)摧打,但"金不怕火炼"逆流而上,凭着"顽强的生命力"而现在的小龙虾却火上了天,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事实上,我们通常吃的是小龙虾,其实不能算是真正的"龙虾",它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与"龙虾"相比,它的个体小得多,故而称"小龙虾",名副其实,它属于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
这种淡水虾在我国北方俗称喇咕,南方俗称龙虾、小龙虾、淡水龙虾。小龙虾原产于美国中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日本传入我国。小龙虾虾壳提取的虾青素、几丁质等物质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等领域,再加上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小龙虾才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小龙虾是真正的天生暴力狂
在国外,小龙虾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研究格斗及社会行为的实验动物。这家伙是真正的天生暴力狂,只要对方超过安全距离,出现在视线范围内,就会举起双螯摆出攻击的姿势。它们通过打斗来确立社会等级地位,社会等级高的螯虾会占有更多的资源,如配偶、食物、隐蔽所等。一旦社会等级建立起来,等级高的小龙虾就会摆出胜利者的姿势,不断去逼近和攻击对手,而地位低的小龙虾就摆出失败者的姿态,只能屈服和退却。但是它们的这种社会等级序列并非一成不变,当有入侵者存在时,本来一对确立社会等级的小龙虾就有可能改变支配关系。
小龙虾适应能力超强,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沟、水田均能生存 ,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生存的水体也能存活;耐低氧,在一些低污染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几乎什么都吃,从各种鲜嫩水草、高等植物碎片到水中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甚至各种鱼、虾的尸体等。在刚蜕壳的时候,小龙虾会变得全身柔软,活动力下降,守在一旁饥肠辘辘的虾有时还会趁机攻击并吃掉“软壳虾”。
(图片来自wiki commons)
曾几何时还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由因超强的适应能力,再加上杂食性和非常快的生长速度,使得小龙虾在我国列为成为分布极广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小龙虾还拥有遁地的本领,喜欢并善于掘洞。在自然条件下,洞穴为抵御极端环境条件提供了必要的保护,也是小龙虾互相争夺的重要资源。人工养殖通常也会放置一些人工洞穴来减少小龙虾之间的打斗,以降低其死亡率。
暴力的小龙虾还会有食幼行为。在孵出幼体后,母虾会保护它的孩子完成幼体阶段的生长发育。但当幼虾发育到一定阶段可离开母体自由活动时,如果不及时分离母虾和幼虾,母虾有时甚至也会吃掉自己的孩子。
真龙虾在哪?
(图片来自lingd.net)
在餐桌上,还有一类名为“澳龙”的虾也极受吃货们欢迎,它会是真正的龙虾吗?
真正的龙虾是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Palinuridae)4个属19种虾的通称,这类“龙虾”可是没有像克氏原螯虾那样的大钳子的。但与我们更常吃到的小龙虾相比,这类海产龙虾与其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包括都属于拥有5对步足和5对游泳足的十足目;血液都没有血红细胞,呈蓝色;壳中含大量虾青素,煮熟后呈红色。
据中国物种信息服务CSIS记录,这类海产龙虾在我国有10种。我们主要食用的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 是我国海区特有而重要的经济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海区,自然条件下栖息于40 米深以内的沿岸水域,隐匿于岩礁的洞穴内,昼伏夜出,体形较大,产量也较大。
(锦绣龙虾 图片来自blueanimalbio.com)
在我国东海和南海,还分布有一种身上有美丽五彩花纹的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它最大可达6千克,不过产量并不大。
澳洲龙虾---“澳龙”是真正的龙虾吗?
爱吃海鲜的人一定知道“澳龙”,即澳洲龙虾。不过,由于错乱的英译名、各地不同的俗称造成各物种叫法混淆,这一俗称具体指哪些虾已无法考证。不过,常吃的“澳龙”可以简单区别为海水与淡水虾。一种英文名为red rock lobster或southern rock lobster(Jasus edwardsii)的海产“澳龙”,它也是真正的龙虾科成员,其头胸部呈圆筒形,体壮色艳,未熟之前已是混身红色,甲坚硬,多棘,两对触角发达,肉质鲜美,重达数千克,价格也足以使普通人望而却步。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的业余潜海家恩迪尔曾在新南威尔士州海域发现一只巨大龙虾,一过秤竟重达106千克。
(澳洲龙虾)
淡水“澳龙”通常指的则是原产于澳大利亚的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它属于十足目、拟螯虾科、光壳虾属,也不是真正的龙虾科成员。这种虾的体色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为蓝绿色或褐绿色,外形酷似海水中的龙虾。
由于成体雄虾第一对螯足的大螯外侧有一柔软膜质的鲜红斑块,红螯螯虾因而得此名。
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在这些虾的人工养殖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口味或者产量,会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因此,由于引进物种和养殖新品种的问题,不管是小龙虾还是龙虾,真要想把餐桌上你吃的那货的真实身份精确的鉴定出来,难度还真不低。
(本文源于果壳网,本文经"水花鱼"编辑、内容有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