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策略
杨宗英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属于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Ampullariidae)的 两 栖 淡 水 螺类,于2003年被认定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喜食水稻秧苗、芡实、茭白等水生植物,对入侵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福寿螺还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的重要中间宿主,该寄生虫可引起人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调查表明,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高达7.6%。
福寿螺对高温具有较强的忍耐性,最高临界水温可达45℃,但是对低温的忍耐性较低,一般要求水温维持在0℃以上,福寿螺才可以正常越冬,这也是一直以来限制福寿螺入侵的关键因子。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出现了连续的暖冬现象,福寿螺不仅可以在我国很多地区安全越冬,而且正在以每年8-10km的速度向北扩散。总的来说,福寿螺已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公众健康造成威胁,本文总结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养殖生产,尤其是稻渔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