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水生动物致病菌耐药问题与渔药的规范使用

2024-06-03 17:24:45 来源: 作者: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中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水生动物的各种疾病发生与流行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的暴发性发生,往往给养殖业者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的统计,每年因为各种病害造成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以上。

    迄今为止,对于养殖水生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国内外大多采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也是抗菌类渔药的使用大国。我国农业农村部已经将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等多种抗菌素类药物批准为“国标渔药”,允许将这些抗菌类药物用于养殖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的治疗。

    国内外长期的水产养殖实践证明,抗菌药物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品。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养殖水生动物的细菌性疾病也依然普遍采用抗菌素类渔药进行治疗。与对人类和陆生动物使用抗菌素类药物一样,水生动物致病菌耐药性问题,也是伴随着人们应用抗菌素类渔药治疗养殖水生动物疾病而出现的。

    抗菌素类药物在控制养殖水生动物病原菌感染的同时,也培养了病原菌的耐药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流行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对多种抗菌素都有耐药性。近年来,我国关于水生动物致病菌对抗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报道很多,所有结果都证明各种致病菌对抗菌素类药物已经产生了单药耐药性或者多重耐药性。对于致病性细菌的耐药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在不久的将来,人和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对养殖水生动物用药与对陆生动物用药,在客观上存在许多方面差异。

    A.养殖水生动物的种类很多,生理特性各异,导致用药困难。

    B.养殖水生动物的养殖水体类型多样,用药效果受到水体环境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C.养殖水生动物的群体受药特点,导致精准给药困难。此外,混养是我国水产养殖模式特色之一,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水产动物在一起混养,这种养殖模式决定了使用内服药物时要做到适量给药则非常困难。

    D.用药量的确定与致病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水产用兽药在水生动物养殖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治效果也很不稳定。

    面对养殖水生动物各种严重疾病的频繁发生,养殖业者为了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而以“病急乱投医”的心态用一些药物属于无奈之举。

    养殖水生动物致病菌形成耐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人类、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投入养殖水体中,其中的耐药细菌就可能将耐药因子传递给养殖水生动物的致病菌。王丹等(2014)在《科学通报》上以“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为题发表的文章中称,“迄今已有约68种抗生素在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被检出”(水体中含有的抗生素类药物也是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当然,滥用水产用兽药中抗生素类药物,也是导致养殖水生动物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为了有效地控制各种病害在养殖水生动物中的流行与危害,依靠药物防治疾病依然是重要而必不可缺的对策之一。国内外的用药实践证明,只要能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做到正确地选择药物和科学地使用药物,就可以做到在安全有效用药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养殖水生动物致病菌快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

    (陈昌福)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