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前行之中。但是我们大多数养殖户朋友,普遍的感觉是:水产养殖业的疾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难治了,同一种疾病,发病的时间越来越早了!
很多时候,我们寄希望于找到神医,找到神药,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年,我们水产养殖业所经历的变化。
1、不断上升的鱼载量
在几十年以前,我们一亩水面的年产量也就是几百斤鱼,随着资本这个"野蛮人"的进入,塘租的不断上涨,每亩水面的放养苗种不断上升,一个接着一个的数据,漂荡在我们眼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某老板,一亩水面黄颡鱼净产量超过5000斤!
某老板,一亩净增产加州鲈9000斤!
某老板,一亩水面乌鱼产量超过14000斤!
这种新闻过后,随后就是某地,某老板一夜之间死鱼超百万,引起纠纷!
很久以前,我们小学有一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鱼多养了不少,鱼病也多了很多!
还有很多聪明人,发明了流水槽养殖,不断的增加着养殖能耗,污染却始终在鱼塘内部,并没有什么作用,还有些聪明人发明了集装箱养殖,不断地挑战着鱼载量的极限,能耗增加了,天然生产力也没有利用上,养殖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更伤心的是鱼病的发生率也增加了!
我们从事水产养殖,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鱼塘的“鱼载量”,“鱼载量”与池塘硬件,软件(养殖户的管理水平),投喂的饲料,季节,养殖品种,纬度,初级生产力等等很多因素有关。
很多鱼病都是由于池塘的负荷远远超过了池塘的“鱼载量”而发生的,当你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鱼塘在什么时候能够承载多少水产品时,你就会及时做出处理方案,使池塘负荷一直低于当时的“鱼载量”,这样子鱼病的发生机率会大大减少!
这就好比举重运动员,有能力举起100斤,我们尽量只让他举80斤,这样可以尽量延长他的运动员生涯,本来只能举100斤,我却总是让他举120斤,可能他的运动生涯很快就会结束了。
2、越来越突出的主养品种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鱼塘里面放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他们互相依存,有时也会互相残杀,比如有的草鱼养殖户,会放养少量甲鱼在塘里,以吃掉发病的草鱼。但是随着某一条鱼价格的上涨,鱼塘里其他的鱼类都成了养殖户的敌人!
比如:
小龙虾养殖户,会对池塘里能够吃小龙虾的生物赶尽杀绝,甚至不吃小龙虾的鱼类也被赶尽杀绝。
甲鱼价格高涨时,甲鱼的放养数量不断上涨,甲鱼塘里也是没有其他鱼的。
草鱼价格高涨时,鲫鱼的生存空间也会被压缩。
鲫鱼价格高涨时,江苏人也会把草鱼等给取消了。
当一个独立的小环境中,某种生物的数量过多时,这种生物的分泌物,会对同类生物产生危害,针对这种生物的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爆发,从而可能引发鱼病。这也是为什么专养南美白对虾的塘口,水质会很容易变坏,虾病繁多,而鱼虾混养模式的南美白对虾,发病率就明显降低!
比如,某一座山上,马尾松占据了绝对优势种群,那么就很容易爆发松毛虫,引起马尾松的大量死亡,但是如果山上马尾松数量较少时,松毛虫却不容易形成虫害。
我们曾经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大量射杀麻雀,结果麻雀是死了不少,粮食产量并没增加很多,但庄稼病害却多了。
3、放养比例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是生态效益
我们在投放鱼苗的时候,不断的估算着成鱼的价格,而不是池塘里应该放养哪些种类,各放养多少。
我们在不断增加吃食鱼数量的同时,白鲢的放养数量却很久都没有过变化,这样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池塘的自净能力下降,然后我们就寄希望于调水产品的神药,用了一次,好象有点效果,但是很快水质又恶化了,接着再用,用着用着,所谓神药的调水产品也好象不管用了。
因为池塘的污染不断在增加,调水产品并没有把污染带走,只是把它们转换了一种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