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池塘“隐形杀手”---气泡病的危害与防治

2024-06-03 17:17:39 来源: 作者:

今年春夏之交(3月-4月),草鱼表现出来一系列的奇怪“症状”,并引起“莫名其妙”的大量死亡,以其发病快、死亡量大、用药效果差备受热议,在致死原因或诱因问题上,业内人士展开激烈大讨论,各种观点激烈交锋,持细菌论有之,持霉菌论有之,持水质恶化论有之,持营养论的有之,大家莫衷一是,养殖从业者更是不知何去何从。笔者根据一线实践经验及对气泡病的认识,谈谈池塘“隐形杀手”气泡病的成因、危害与对此次瘟情的影响,增加一种认识论及防治之道。

一、气泡病名称由来与研展

气泡病(Gas bubble disease)就是养殖池水中溶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自1901年Gorham注意到几个水族箱中明显健康的鱼, 突然失去平衡, 并不规则的游动, 在几小时内死亡。发现鱼的角膜下有气泡, 眼球突出,气泡也出现于口腔粘膜、鳃和鳍中, 同时血管和心耳中含有游离气体。分析导致死亡的原因是由于气体过饱和, 心脏与大血管内形成的气泡阻塞了血液流通造成的。并命名该病为Gas bubble disease(气泡病)。

之后是Beiningel 和Ebel (1917)报道了水库溢水口引起的气泡病成了美国哥伦比亚河和斯内克河水生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Marcello和Strawnz(1972)报道了在溪流发电厂和原子动力工厂的热量影响鱼类发生气泡病。1978年大连水产学院报道了冰下高溶氧容易导致鱼类气泡病。

除鱼类外也有人报道了龙鳌虾(Homarus )和鲎、贝类、水螅以及海蜘蛛等都对气泡病敏感,绿藻的大量繁殖是引起气泡病的原因。Hughes (1968)报道了龙虾气泡病是由于养殖场气压下降造成。Melouf(1972 )等记述了三种双壳贝类的气泡病, 并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冷海水升温导致气体饱和度降低造成的。

近年在我国药企业界强力研究下,陆续发现各种养殖的鱼类、对虾、海蜇、海马、青蛙(含蝌蚪)、乌龟、龙虾、螃蟹等,甚至枝角类桡足类等动物均会发生气泡病,同时笔者在一线实践感悟气泡病是池塘养殖中较广泛、较多发、较隐秘存在一种疾病,尤其对各类养殖动物病后“后遗症”--体外体内的物理创伤产生很大影响,为腐生细菌或致病菌的继发感染提供便利条件,其“综合危害”之甚不亚于缺氧泛塘、中毒或者细菌性疾病,

二、养殖池塘气泡病的成因与症状探讨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养殖池塘气泡病的成因一般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南风、北风季节交替多发。比如春夏之交,秋冬之交,交替期间,温差较大,导致水温上升下降过快,除对鱼类应激之外,主要影响养殖水体与鱼体中气体溶解度的频繁变化,是造成水体与鱼体气泡病发作的温度条件之一。例如北方化冰期,地温水温升高,导致水体溶解氧或氮气饱和度下降,容易导致气泡病;南方在此期间也类似,只是养殖从业者认为鱼群不怎么吃料,鱼塘事情较少,每日巡塘,不死鱼认为就没事,很少花时间观察塘中鱼类活动。

2)池塘水浅。越冬前习惯加高水位(一般在1.7-2m),南北方习惯基本一直,冬季鱼类活动减少,人也修养生息,池塘活动基本告一段落,但是池塘存水量蒸发、渗水一直进行,开春后基本水位都会发生较大变化,造成水位降低,水深变浅,水温受气温影响变大,水体鱼体温度基本同步变化,气体饱和度受天气变化影响明显。

3)藻类快速繁殖。温度的变化引起藻类更替,前期多以小型藻类繁殖较多,再加上养殖从业者习惯在此期间肥水,造成小型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氧量升高,溶氧过饱和,溶氧过饱和也容易引起气泡病。

4)杀虫后。杀寄生虫药剂对水中的浮游动物基本都有杀灭作用,破坏控制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造成藻类更加快速繁殖,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溶氧,从而导致溶氧过饱和(不是简单的溶氧高低问题),为气泡病的可能诞生奠定环境因素。

5)阴雨天突然转晴。雨后天晴,一方面水温升高,二是藻类光合作用增强,溶氧容易过饱和(氮气也可能因为水温升高过饱和),容易导致养殖动物出现气泡病。

6)晴天中下午。藻类光合产氧一般在晴天中下午导致水体溶氧过高,另外就是水温积温中下午容易上升,导致气体溶解度减少,二方面原因导致水体、鱼体中的气体过饱和,从而产生游离气体析出,产生气泡病。

7)直接加井水的池塘易发气泡病。地下水温度相对恒定,气体(氮气、氧气)溶解度也相对恒定,有机质含量极少,不经曝气,直接加入水温较高的池塘,抽出减压与池塘水温较高,双重原因容易导致气体溶解度降低,饱和度降低,气体游离析出导致气泡病发生。

笔者根据业内发表的案例分析气泡病分布,总结流行规律,唤起养殖从业者及业内同行重视,共同探讨为将来共同研究气泡病流行病学规律并提出预防、控制养殖池塘气泡病的方法与对策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