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牛蛙养殖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牛蛙体绿或棕色,少数呈棕黑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头部宽扁,口吻端呈钝弧形,眼球外凸,有瞬膜可将眼闭合,没有外生殖器,体外受精。牛蛙属于两栖类,春季繁殖,产卵于水中,孵化出蝌蚪,用鳃丝呼吸,为单循环系统;蝌蚪经过变态以后可离水生活,用肺呼吸,为不完全双循环系统。牛蛙性腺发育成熟需要8-9个月的时间,雌蛙一般在350g以上,雄蛙在300g以上。成年牛蛙体长可达20cm上下,体重可达2000g左右。
变态以后的蛙喜阴怕光,喜静怕惊,最适温度在25-28℃,水温低于15℃高于32℃时,牛蛙停止摄食,9-10℃开始冬眠。牛蛙对于水质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高密度养殖,污水较多,所以对养殖用水要求高,牛蛙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饵料不足的时候,会出现大吃小的现象。
牛蛙蝌蚪的生物学特性和鱼类大体相同,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侧线,用尾鳍游泳,刚孵化的蝌蚪靠卵黄囊提供营养,2-3天后,蝌蚪可以张嘴摄食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蝌蚪的最适水温在25-28℃,温度低于15℃便不摄食,高于35℃便会陆续死亡,蝌蚪喜欢吸附在水中植物或者漂浮物上,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盐度、亚盐、氨氮、pH的变化尤为敏感。
达到性成熟的牛蛙,雌雄的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雄性牛蛙的鼓膜一般比眼睛大2倍左右,前肢内侧有婚姻垫,用来抱住雌蛙;咽喉部皮肤呈金黄色,内有一对声囊,能发出牛一样的叫声。雌蛙的鼓膜和眼睛差不多大,没有婚姻垫,咽部的皮肤一般是灰白色,黑色的斑纹,没有声囊。
牛蛙产卵在水中以后,经过体外受精,变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形成蝌蚪,蝌蚪期间,生理特征基本和鱼相似,蝌蚪的头两侧开始有3对羽状外鳃,在外鳃的前方会产生具有内鳃的鳃裂,被鳃盖褶皱包裹起来。蝌蚪刚开始呼吸器官为外鳃,慢慢地转变会内鳃呼吸。蝌蚪的内部结构和鱼也是很类似的。蝌蚪长到一定程度,在适当的条件下会开始变态,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前肢也随之慢慢长出,尾巴逐渐会内融消失,蝌蚪的鳃丝最先退化,在咽部会产生两个分离的盲囊,向腹面生长突出,慢慢变化为肺泡,肺泡的形成也标志着蝌蚪从单循环变态为不完全的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