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数据

2024-06-03 10:37:55 来源: 作者:

虽然增氧机在水产养殖中已广泛应用,但人们大多数把它当成“救鱼机”,未充分发挥“增产机”功效。


溶氧不仅仅是维持鱼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影响着饲料效率和水质状况:


①溶解氧从4.5mg/L下降到3.5mg/L,鱼类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下降50%;


②下降到3 mg/L下时,鱼类的摄食受影响;


③下降到1 mg/L以下则出现浮头;


④溶解氧持续下降,将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即“翻塘”;


如何计算养殖水体需氧量?


理论需求量:鱼消化1 kg饲料大约需要1 kg的氧


产氧效率: 1度电大约可以产生3.6kg氧


自然生产力:无增氧设备条件下,水体最大载鱼量为300kg


高产模式所需氧: (预计亩产- 自然载鱼量) x饵料系数x 1kg氧


举例:预设亩产1000kg,投饵率为3%,每天需补充氧21kg,耗电约5.8度,1. 5kw增氧机需工作3.8小时。


以下为溶解氧解析:


氧气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鱼、虾、贝、藻类的呼吸都要消耗氧气,水中有机质、底泥的分解也要消耗大量氧气,故鱼塘水中溶解氧量少且多变。高产鱼塘内饲养密度大,鱼类往往面临缺氧,造成大量浮头或窒息死亡。因而高产精养鱼塘对溶解氧的变动有特殊要求。


有时鱼塘表层水体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但底层溶氧大多也只能在4毫克/升以下。凌晨时塘水的溶氧量最低,当接近鱼浮头的临界值(2毫克/升)以下时那就要注意了。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每升5毫克~8毫克,至少应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因为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小时~2小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溶解氧是鱼、虾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量每升5毫克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每升4毫克时,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每升2毫克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每升1毫克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

 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每升14.4毫克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它们的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