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字的由来
鱼[yú]:鱼是鱼类的总称。上面的一撇一横撇是鱼头,中间是鱼身鱼鳞,下面原来是四个点表示鱼尾,现在简化成一横。因为鱼总是在水里移来移去古音yí与yú相似,所以就叫yú。
《汉字宫》“鱼”字视频
“鱼”字形演变
今天的“鱼”字,已经是泛指各种鱼了,实际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造的这个鱼字,指的就是“鲤鱼”,和现实的鲤鱼形象依旧非常相似。
“鱼”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条大鲤鱼,后面的金文、小篆等等的变化,都是突出了鱼的特点。字形除了头部比较尖以外,身上还有鳞甲、有尾巴,尾巴后来也变成四点“灬”,就像燕子的“燕”在隶变时一样。尾巴变成四点“灬”,它都是有道理的。
古字形特别是在“鱼”字的头部加有一撇“丿”,这一撇到底是什么?那是大鲤鱼的胡须,所以鱼字上头的撇(丿)是强调这大鱼的胡须。在小篆更是突出了鱼的头部和胡须,而鱼尾则变成了一个“火”字。那么鱼在水里怎么能有火呢?其实我们恰恰没有考虑到,当这鱼在水里活着的时候跟人有什么关系?你必须把它捞出来,不论清蒸、水煮,都必须要用火,你才能吃这个鱼。所以“魚”的下面虽然是尾巴的形象,最后隶变成火(灬),成为我们吃的鱼。
鱼字是从鱼的形状演变而来的象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篆书、楷书、简化字演变而来的。
鱼字的演变过程:
鱼,甲骨文像头、鳍、尾俱全的水中脊椎动物。造字本义:有鳍、鳃和流线体型的冷血水生脊椎动物。
早期金文在头部加笔,像穿过鳃部的草藤提扣。
晚期金文将甲骨文的剪形尾巴写成“火”。
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四点底”。
俗体楷书利用草书字形将“四点底”简写成一横。
鱼字底下是四点水,鱼字一横是简化写法。真正字义是四点水,代表鱼尾巴,魚是不离开水的 。“鱼”字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条大鲤鱼,后面的金文、小篆等等的变化,都是突出了鱼的特点。字形除了头部比较尖以外,身上还有鳞甲、有尾巴,尾巴后来也变成四点“灬”,就像燕子的“燕”在隶变时一样。尾巴变成四点“灬”,它都是有道理的。
2.“水”字的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