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川菜 | 干烧武昌鱼

黄颡鱼水肿病早期烂身肠炎病等病害处理

2024-06-02 17:38:23 来源: 作者: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出口的名优品种。近几年我国的黄颡鱼养殖迅猛发展,且多为生态混养。浙江湖州菱湖又是黄颡鱼养殖最为集中地区。养殖户在追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了解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发病情况,分析病因,在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1)水肿病

症状:为病鱼体表黏液增多;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腹腔含有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病鱼在水体上层不停的游动,近两年在鱼苗期发病尤为突出。

病因: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高发期在25-30℃。一旦暴发,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措施:应在养殖过程中,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养殖密度;一旦发病,使用五黄精华或精博劲碘配合力克101或者精博尼考混合外泼,连用两次。

   (2)早期烂身

症状: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体表颜色不均,体表溃烂,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亡。

病因:水温低于20℃时最易发生,越冬过后,体质差,加上越冬爬底习性,使得鱼体容易被病菌感染,继而发病。

防治措施:菌毒净或精博劲碘,水霉净,力克101混合外泼,内服精博尼考加肝胆康,同时注意改底,肥水。

(3)肠炎病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病因: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残饵,粪便沉入池底,使得水质变差,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防治措施: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经常使用氧化底改,如底安,精博底爽等产品,定期使用消毒剂,如菌毒净,劲碘等,内服肠炎灵,止血先锋,肝胆康等。

(4)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措施:全池泼撒车轮虫必杀,精博混刹灵等。

(5)“一点红”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临床表现,仔细观察可见病鱼体色变淡,背部有轻微浮肿。发病中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头顶向上隆起形成脓包、头部皮肤溃烂,严重时头顶穿孔,裂开,甚至将头盖骨蛀空,形成一个狭长的空洞,露出脑组织。

病因:该病多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病。是“爱德华氏菌”慢性感染造成的。

防治措施:有虫先打虫,然后外泼水溶性红霉素,精博劲碘,同时内服精博尼考加肝胆康,并使用氧化性底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