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源与水质
养殖用水的水源为地下井水,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且溶解氧含量充足(在10m g /L 以上),pH 为7.8,盐度为5‰~6‰,水温常年保持在15℃~16℃。养殖期间采用每天循环养殖用水的方法,首先排水1/4,以便清除养殖池内的鱼类粪便及残饵,然后再添水1/4,以保持养殖用水的水量。
2、养殖过程
从孵出至上浮称为仔鱼;从上浮至摄饵,称上浮稚鱼;从摄饵至5个月左右(10g)称稚鱼;从5月龄至1周年,称为当年鱼;从1周年至2周年,称1龄鱼。
上浮稚鱼因卵的大小不同,其全长幅度在18~28mm,体重70~250mg。这时一般在列槽中饲养2周,再移人稚鱼池中;也可直接放人稚鱼池或成鱼池饲养。稚鱼池应设置在饲养区的上流,采用并联,规格2m×15m或3m×30m,水深20cm左右。放养密度,槽内为1万尾/m2,水泥池为5000尾/m2。每10万尾稚鱼进水量为1升/秒,当上浮稚鱼占一半时开始喂饵,最好用全价配合饵料。
上浮稚鱼开食的最初1个月是虹鳟养殖中难度最高、技术性最强的时期。要首先注重成活,其次是成长。稚鱼开食的15~20天,处于分散、不集群,索饵能力差的状态,这时一定要精心饲养,细心给饵,保证全部稚鱼都能吃到饵料。这个时期的成活率一般在60%左右。
稚鱼养殖要在水温略低的条件下,防病和提高成活率。在15℃水温下从开食起约经2个月饲养,在10℃水温下约经2.5个月饲养,平均体重可达1g,再经20~30天的饲养,体重可达2g,同时,随着稚鱼的成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给予尽可能多的水量,但以不使鱼贴闸门为度,投喂稚鱼的饵料营养成分为:粗蛋白质46%~50%,粗脂肪4%~15%,粗纤维1%~3%,粗灰粉10%~16%,水分8%~12%。由于虹鳟稚鱼饲养密度大,稚鱼生长不均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当稚鱼长到2g时要进行一次筛选,然后按不同规格分池饲养。并保证饵料质量和原料的新鲜度,给饵要定时、适量,同时要供给足够的水量,水深控制在30~40cm, 以保持池水流畅;每天要及时清理池底的有机废物,如残饵、粪便等,使饲养池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虹鳟商品鱼的养殖方法有水泥池养殖、海水和淡水网箱养殖等。目前,我国以水泥池流水高密度养殖为主,水泥池规格为4m×40m的长方形池,水深70cm左右,池水平均流速2~16cm2/秒,各池采用并联式,有利于进水、排水和防病,各池互不影响。为保证鱼池进排水量,鱼池应加大排水闸门过水断面,并施行底排水,为此需设置三道闸门:第一道为拦鱼栅,第二道为底排水闸,控制底部15~20cm处排水,第三道为水位控制闸。高密度放养是高产的基础,因此,要放养足够数量、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鱼种。根据虹鳟年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倍的常识,即放养量需达到年产量指标的20%~30%,如要实现每667m2产3万kg商品鱼,需每667m2放鱼种6000kg.。日投喂2次, 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2%~3%。同时,要使虹鳟高产,除放养量外,还需有池水的溶氧量和饲料两个条件来保证,池水的溶氧量和进入池中的水量和养殖面积密切相关,充足的水量才能保证高的溶氧量。进水量过小时,需通过增氧来改善池水溶氧状况,以使排出的水溶氧量维持在5mg/L以上,在一定水量条件下,增氧可比不增氧的单产提高3~5倍。
3、养殖管理
饲料投喂投喂时,根据鱼体摄食情况增减投喂量,以鱼体摄食到八成饱为度,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日出及日落前1小时。采用手撒的方法定时、定点、定质、定量进行投喂。一般情况下,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2%~3%,但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体摄食等状况灵活掌握,避免投喂过多而污染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