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鲺,学名胡子鲶,又称塘角鱼,其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是深受南方各地群众喜爱的名贵水产品之一,也是出口港澳的重要品种。该鱼生命力强、食性杂、饲料来源广、养殖周期短,是经济价值较高、市场潜力较大、适合我国南方农村推广的淡水名优养殖品种。但是,由于该品种的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业内对其关注度较低,对其病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烂身病是多种淡水鱼类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不同养殖品种的烂身病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有较大差异。塘鲺鱼的生命力强,却容易患烂身病,那么,其病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治呢?
1、案例一:病情概况
佛山郭老板,池塘水面约4.3亩,深约1.2米,放养塘鲺鱼约8万尾,存塘重量约1.5万斤,日投料50kg。自4月1日开始发病,出现病鱼趴边和烂身,最大日损耗约50尾/天,杀过车轮虫,泼过高锰酸钾、粗盐等,均未见好转,至4月16日累计损耗已达500余尾。遂采样送至活宝源鱼病室进行全面检测。
2、案例一:病鱼症状与实验室诊断
据塘主反馈,送检时巡塘每1米左右距离即可见1-2尾趴边鱼,活力较弱,体表有明显溃烂。
接检的4尾病鱼,外观上, 每尾病鱼体表均有多处溃烂灶,皮肤破损,病灶凹陷,肌肉缺失而裸露鱼刺(P01);掀开鳃盖,鳃丝均红润,无明显异常(P02);解剖,肝脏、肾脏红润,脾脏暗红,肠道发红(P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