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及生活史
病原为寄生在鱼体内或者体表的粘孢子虫,分类学上属于黏体门,黏孢子虫纲,已经报道的能够致病的有近千余种,常见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异形碘泡虫病,圆形碘孢子虫,饼形碘孢子虫,野鲤碘孢子虫,鲫碘孢子虫等。
粘孢子虫的每个孢子有1-7块,(多为20块),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每个孢子内1-7个(典型种类为2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极囊内有一根呈螺丝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充满胞质,胞质中有二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
有些种类能够导致寄生鱼类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引发大量的死亡。有些种类虽不直接诱发鱼类死亡,但是由于孢子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商品价值大打折扣,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致病的寄生黏孢子虫的发育过程大致为:鱼类黏孢子虫的发育要经过放射孢子虫、营养体和成熟孢子(包囊)阶段。孢子从患病鱼体的胞囊释放到水体后被中间宿主(一般为水生寡毛类)吞食,孢子在中间宿主体内经无性生殖发育成成千上万的放射孢子虫,放射孢子虫释放到水中,遇到鱼体即行感染,在鱼体内经过分裂、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是其在鱼体内形成的包囊。
二,症状及流行情况及诊断。
粘孢子虫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故粘孢子虫病的症状随着虫体寄生的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寄生的部位(体表,鳃,肌肉,内脏等部位)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的胞囊。同时,由于虫体的寄生,导致鱼体的不适,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如急游,打转等。孢子虫寄生在鳃部可导致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组织由于受破坏,呼吸功能收影响而出现呼吸困难,在下风处出现非缺氧性集群浮头。寄生在鲫鱼喉部的喉孢子虫可导致鲫鱼咽喉部位的组织增生而出现明显的肿大,病鱼摄食困难。如果鱼的内脏器官有孢子虫的寄生,会出现腹部膨胀等较为明显的症状。病鱼食欲下降,生长缓慢,鱼体消瘦,严重的可出现拒食。虫一旦寄生于鱼体,就会破坏寄生部位的组织器官的机能,往往会引起组织局部发炎充血,造成细菌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