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小龙虾真菌病害---壶菌目

2024-06-03 16:19:08 来源: 作者:
壶菌目(Chytridiales),在传统的真菌分类中,壶菌隶属于单鞭毛菌[6],大部分生于水中,少数生于土壤,腐生或寄生于藻类和水生小动物上[7],有110属575种。由壶菌引起的病害叫做壶菌病。萨拉曼巴特拉壶菌(Batrachochytrium salamandrivorans)导致火蝾螈(Salamandra salamandra)的死亡。

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能引起全世界的两栖类动物群体衰弱,已证明,在蛙壶菌的传播中包含了许多非两栖类寄主[8-9]。小龙虾、维里利斯鳌虾(Orconectes virilis)和弗洛里达鳌虾(Procambarus alleni)都能携带侵染源,传播到当地蝌蚪[9];McMahon等[9]建议,该真菌可释放化学物质毒害小龙虾,出现小龙虾的死亡,也能降低小龙虾的生长率,说明在过滤水中仍含有蛙壶菌的游动孢子。Brannelly等[8]记载了壶菌感染养殖和野生小龙虾有明显季节性。在自然界,小龙虾已收到蛙壶菌严重威胁。

蛙壶菌生长温度范围为4~25℃,最适温度为17~25℃。在长江以南地区养虾池底部水温能保持在5℃左右,因此,它们可以在小龙虾身上过冬。在25℃以上它们的生长较差,若高于28℃,生长就会停止。受感染的红眼雨滨蛙(Litoria chloris)只要留在37℃的环境就可以痊愈,这给小龙虾养殖者一个提示,25℃以上不会发生壶菌病。

壶菌病是一种两栖类动物的传染病,是由一种称为蛙壶菌的非菌丝游离孢子真菌所引起的疾病。壶菌病与北美洲西部、中美洲及澳大利亚东部多种两栖类数量大幅下降或灭绝有关,全世界约30%的两栖类都受到这病的影响。壶菌病能够造成两栖类零星的死亡,甚至完全灭绝,目前在野外并无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