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杀虫剂的滥用及危害

2024-06-03 17:18:41 来源: 作者:
生产实践中,杀虫剂的滥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方面依据传统病害预防措施的要求,定期杀虫,不管鱼体是否有寄生虫,一般半月施用杀虫剂一次;

第二方面受着巡诊人员的指导,当渔药店的“渔医”或渔药厂业务员用显微镜镜检鱼体样品,不论寄生虫数量多少,只要观察到寄生虫的出现,说服养殖户施用杀虫剂就是轻而易举、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第三方面养殖户根据经验自主施用杀虫剂,如喂料时,饲料台前方吃料的鱼群出现了“炸群”,或巡塘时发现有鱼儿跳,或早上增氧机停不了,傍晚还不到就需要开增氧机的时候,池鱼上浮漫游,出现“暗浮头”现象等等,养殖户根据口口传授的经验,判断鱼儿有寄生虫了,这时不用找巡诊人员镜检,就直接施用杀虫剂了;

第四方面早上或傍晚,只要发现有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集群成团的现象,就会认为浮游动物多了,浮游动物大量耗氧,必须泼洒杀虫剂杀死这些浮游动物。

外用杀虫剂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全池泼洒的方式施用的,这样的施用方式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对水产动物自身的伤害都是很大。

1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应该是物质循环与生物转化协调顺畅的一个系统,生物转化是沿着生物链或生物网进行的,每一链节的生物都是依前一链接生物为食,它自身被后一链接生物所食用……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协调循环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链节生物被人为杀灭导致生物链条中断,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破坏。

杀虫剂的全池泼洒必将对水中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杀灭,首先从寄生虫病害控制来说,水中浮游动物常常是寄生虫幼虫或原生动物类寄生虫的食用者,浮游动物的缺失,就是这些原生动物类寄生虫或寄生虫幼虫的“天敌”消失了,从而失去了生物控制寄生虫病害的生态方法。

二是浮游动物是所有水产动物特别是苗种阶段最优良的食物,这些鲜活饵料也是许多偏肉食性水产动物育苗时期所必需的开口饵料。这些鲜活饵料不但营养价值高,容易被消化吸收,促进生长发育,而且对水产动物具有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的作用。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没有加以利用,还常常施用杀虫剂杀灭。培养及充分利用浮游动物等鲜活饵料,这对于苗种阶段的寄生虫病害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是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多是以藻类为食,滥施杀虫剂导致这一链节的缺失,会促使藻类增值迅猛泛滥,引发pH居高不下,继而引起藻类水华、倒藻等一系列生态灾难问题。

2杀虫剂施用伤及鱼体

外用杀虫药大多具有高毒性和高渗透性,效果越好其对鱼体危害性也越大。杀虫剂全池泼洒,杀虫药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鱼体,进入鳃部、肝肾等实质器官组织并伤及这些器官组织,一些损伤是不可逆的,同时其呼吸、免疫、造血和排泄等功能随着受损,导致鱼体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影响,鱼体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

鱼体鳃部和体表存在少量寄生虫是非常正常的,大多数情况相安无事。一旦寄生虫数量增加时,使鱼体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影响,鱼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如鳃部、体表分泌粘液,致使上面寄生虫难以适应或难以生存,或被迫离开鱼体,或不能繁殖,寄生虫数量受到控制。在水体环境良好状态下,寄生虫数量在健康鱼体上一直受到鱼机体的控制,处于平衡状态,该状态下寄生虫不成为病害。

当水体环境恶化,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其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上述平衡打破,鱼体鳃部或体表寄生虫数量不受控制地增加,此时形成了寄生虫病害。所以说,寄生虫就是水体水质环境好坏程度以及鱼体健康程度或免疫力高低的指示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