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衣服不干气断魂,忧心池鲤安无恙,鳃病高发不能忘”。
为何接连下雨的期间鱼类容易生病呢?
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水温范围正好是寄生虫或病原细菌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个原因是水温变动大,鱼类承受较大压力。
这段期间虽会岀现各种病症,但最该提高警觉的是鳃病。如果疏于观察,等发现鱼类得了鳃病就回天乏术了!
鱼类的鳃部很容易感染寄生虫或细菌。因为鳃是呼吸器官,为了有效吸进溶于水中的氧气,其构造就像过滤槽的滤网那样复杂。当鳃部吸进存在于水中的寄生虫或细菌,就会附着于鳃部进而繁殖。
当鳃部附着众多寄生虫,鱼为了保护鳃部,会大量分泌黏液。黏液分泌过剩的话,鱼会呼吸困难而死。
为了将吸进的氧气运送至全身,血液会集中于鳃部。已经感染鳃病的病鱼会因为寄生虫之故而使鳃部岀现毁损、出血、引发贫血、鳃部颜色变成浅粉红色。
寄生虫通常是寄生于鳃部,但也会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鳍部。指环虫和三代虫是这类寄生虫的代表。
这些寄生虫以形似鹰爪的钩附着于鳃部或体表,然后像尺取虫那样活动着。鱼类为了让寄生虫离开自己的身体,会用身体摩擦池壁或池底。发现鱼类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多加注意。置之不理的话,寄生虫就会在鳃部繁殖,恶化为鳃病。
鱼类鳃部感染的细菌也有寄生虫,鳃部感染的细菌和鳍部感染的细菌都一样。这类病原菌代表是鱼类病原性黏液细菌,当鳃部感染这个病原菌,鳃部会有浅黄色黏著物附著,这个黏著物就是病原菌的群体。
事实上鳃病多是细菌与寄生虫的复合感染疾病,这时候要治疗就很困难了。当然,我们还是必须做好预防,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