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近年来在治疗水产养殖鱼类寄生虫时广泛使用,但是在低温期使用发生死鱼事故屡见不鲜,为什么在低温期使用鱼类容易发生中毒?
目前应用到水产动物杀虫剂的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其中溴氰菊酯使用最广泛。
杀虫剂对受体生物的毒性,不仅取决于药剂本身与受体生物之间内在的特殊关系,还与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是重要的因子之一。大多数拟除虫菊酯药物对大多数农作物昆虫的毒性与温度呈正相关,即呈正温度系数,但是拟除虫菊酯对某些鱼类具有负温度系数,即随着温度下降对鱼的毒性增大。
国外研究在水温20℃、15℃和10℃时,α-氯菊酯对鲑鱼的毒性逐渐增强,低温 (10℃) 毒性是高温(20℃)毒性的11倍。国内高平等通过不同水温下高效氯氰菊酯对鲫鱼的急性毒性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在水温19.2±1.0℃、25.0±0.2℃和30.6±0.3℃时,同一时间段内高效氯氰菊酯对鲫鱼的半数致死浓度逐渐增大。且在同一时间段内高水温 (30.6±0.3℃)对鲫鱼的半致死浓度是低水温(19.2±1.0℃)的2倍左右。说明鲫鱼在低温条件下对高效氯氰菊酯更敏感,对其毒性更大。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水温越低,菊酯类药物对鱼类的毒性越强,所以低温期按照原来使用量很可能造成鱼类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