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及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4-06-03 17:14:00 来源: 作者: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水域的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其它化学药物防治水产病害,引发了一系列水域生态环境和水产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开发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病原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中草药成为当前水产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养殖水体和饲料中使用中草药能够控制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有望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

1 中草药作为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的优点

1.1 纯天然且无耐药性

中草药大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实对动物健康有益无害的天然植物或产品。中草药保持了其大部分自然结构和生物活性,动物采食后无残留和耐药性。

生产草药后的残体,可重新被自然界分解还原,不会对自然或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而抗生素及其他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剂残留物不易降解,并对生物系统产生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1.2 加工相对简便

目前中草药添加剂应用剂型有固体物和汤剂2种。

而这2种剂型的加工方法都较简单,一般的粉碎固体混合物,经过简单干制(通风阴干、晒干和低温快速烘干)粉碎即可;

较为纯化的固体添加剂,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经过水、亲脂类和亲水类溶剂提取中草药成分,然后通过沉淀、结晶、重结晶、薄层层析及吸附层析等方法

1.3 作用和功能多样性

中草药成分复杂,每味草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加之处方众多,配伍多样,作用各异,构成了中草药添加剂的作用和功能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中草药往往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芪中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皂甙类、有机酸、脂类和微量元素等数10种有效成分。

按化学药物的“构效学说”,每种成分都应发挥一种功效。

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2.1 有效作用成分

天然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极为复杂,除含有免疫物质外,还含有一些未知的促生长活性物质及一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脂肪、植物色素等。

这些成分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机体代谢和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加速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降低饲料系数。

2.2 对疾病防治的作用机制

中草药中含有的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是多糖、有机酸、甙类、生物碱、萜类以及醇类等一些挥发性成分,但每一种有效成分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方式都不一样。

多糖类具有刺激网状内皮系统,诱导淋巴细胞、脾脏T细胞增生,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力,诱导产生干扰素等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力;

有机酸类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甙类可诱导细胞产生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及淋巴毒素等,增加T细胞的数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大多数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含有的生物碱、黄酮、香豆精等能抑制或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黄连素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合成;

黄柏能影响细菌的呼吸,抑制RNA的合成;

金银花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黄芪、艾蒿可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直接抑制或破坏病原菌的增殖能力。

作为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对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功能状态(亢进和抑制)均衡调整,直至其正常为止,即对于亢进的状态,可对其进行抑制直至降到正常水平,又可把抑制状态调节至兴奋,直至进入正常状态。

如生地、玄参等,既可使异常高的DNA合成亢进状态降至正常状态,又可将DNA的合成抑制状态调至兴奋,直至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中草药多功能性的一种独特体现。

每种中草药均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有的既含有对某一器官组织起兴奋作用的成分,又含有对这一器官组织起抑制作用的成分。

当器官组织处于不同状态(兴奋、抑制)时,某一成分选择性起调节作用,而另一成分暂时不起调节作用,两者相互协调,使器官组织调至正常状态。

虽然有的中草药含有两种作用相反的成分,但有的成分可对某器官组织的不同调控系统进行调节,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3 中草药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中的应用

3.1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3.1.1 防治细菌性鱼病

报道显示大蒜、黄连、黄芩、大黄、五倍子、大青叶、板蓝根等单独或复方配伍使用,防治鱼虾类育苗阶段的疾病效果很好。

用大黄、黄芩、黄柏、郁金、黄连、板蓝根、连翘、甘草共研成粉末后配成药饵,治疗网箱养殖的虹鳟鱼链球菌病,疗效很好。

报道中药方剂“鱼康灵”可防治草鱼出血病,菊花、金银花、黄柏、青木香、樟脑、苦参、食盐合剂煎汁后全池泼洒,可防治鱼类出血、烂鳃、肠炎并发症。

用中成药“香连丸”治疗草鱼种“四病”效果很好。

取法于我国中医“治菌痢”名方,各配伍了内服与外用4个方剂治疗欧洲鳗肠炎病,疗效确切、标本兼治,取得了优于单用抗生素的效果。

3.1.2 防治虾蟹等甲壳类细菌性病害

报道在中华绒鳌蟹育苗期,用中药五倍子煮汁全池泼洒,使池水中浓度达0.5 g/m,能有效抑制各种有害菌的生长,防止副溶血性弧菌病的发生。

用中草药治疗对虾“红腿病”,疗效明显。广西北海市海水养殖种苗场2001年开始使用多种自制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养虾池进行消毒,并把中药混在饲料中进行投喂,有效地提高了对虾的抗病能力,对虾产量超过7500 kg/hm2,相当于传统养殖方式的5倍以上(数据有待考究)。

3.1.3 防治细菌性鳖病

细菌性鳖病是近年来养殖生产中的一个难治之症。

大量试验证实了以中草药配伍成的方剂,抗菌效果较好,死亡率最低,并报道了防治鳖白点病、疖疮病、红脖子病、白底板病的中草药方剂与方法。

科研人员配制中草药方剂清汤饮方、A型-活血祛瘀方及B型-保肝健脾散防治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3.2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3.2.1 防治鱼类病毒病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类危害较大的暴发性鱼病,中草药防治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以清瘟败毒饮治疗草鱼出血病,按鱼体重的0.3%做成饵料喂服,5 d后未见死鱼,至出塘未见复发。

用莨菪类药物治疗草鱼出血病,攻毒试验成活率平均为69.5%,养殖生产防治试验平均成活率达到61.3%(对照池为42%)。筛选出多个治疗草鱼出血病较好的中草药方剂。

应用大黄、海藻碘及莨菪碱等多种中草药,配成7个方剂,经室内外及百亩生产性防治试验,证明对草鱼出血病均有疗效,可提高成活率达17.7%-30% 。

3.2.2 防治其它水产动物病毒病

用中草药防治鳖腮腺炎与出血病,效果较好。

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7味中草药煎汁拌饵投喂,治疗鳖腮腺炎病,3 d后病情缓解,7 d后得到控制,总死亡率4.5%,同期另一养鳖场因用药及时,用该方治疗鳖腮腺炎,总死亡率仅0.5% 。

采用石灰超细微颗粒悬浮法为主控制池塘生态环境,中草药针剂注射为辅的方法,成功的控制了由嵌砂样病毒(Arena virus)引起的暴发性三角帆蚌瘟病。

后来应用此法控制鱼、贝类病毒病,推广面积达1200hm2

3.3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

以贯众、荆芥、苏梗、苦楝合剂煎汁拌饵用于治疗黄颡鱼绦虫病。王桂宏和米红英[20]用川楝皮、苦参、百部、使君子等配制成渔用快杀灵,杀灭鱼体寄生虫效果十分显著。

以苦楝茎皮叶与毛茛全草二者合煎后配制成苦毛合剂,可驱除和杀灭鲢中华鳋。

以油樟、岩桂、巴豆等配伍成强力樟桂杀虫剂,杀灭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鱼虱、锚头鳋效果显著。

从中草药中提取FRC(参素),连续3 d投喂鳗鱼后,用量1.5 g/kg饲料的鳗池锚头鳋脱落95%以上,用量2 g/kg饲料以上的鳗池锚头鳋全部脱落。

3.4 中草药对真菌、藻类引起的疾病的防治

由水霉、腐霉等真菌附生引起的肤霉(水霉)病是渔业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鱼病之一。

五倍子全池泼洒或将菖蒲研汁后加食盐、氨肥稀释后全池泼洒,连用3 d-5 d,可治疗该病。

用桐油叶或芝麻秆扎捆浸泡或芭蕉心、干地锦草、铁苋菜、食盐等拌饵投喂也可治疗该病。鱼池青泥苔是一些丝状绿藻,大量繁殖,会变坏水质及夹死鱼苗

用草木灰洒在青泥苔上,或用松针浆汁、枫树叶煎汁全塘泼洒,均可防治该病。

3.5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其它疾病的防治

在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的过程中,有一类疾病往往被忽视——营养性、代谢性疾病,这种病已经成为威胁集约化养殖的首位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肝肿大、脂肪肝、肝硬化,有类似鱼肝癌的病理现象。

试验证实了复方中草药制剂肝肠宝在草鱼、鳗鱼、鲟鱼、甲鱼等的肠炎、肝胆综合症防治中有显著疗效。

配“茵陈三黄汤”方剂治愈多起虹鳟肝损伤病例。

用中草药活血化淤方和保肝健脾散治疗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成活率达75%-92%

过试验证实FRC可显著提高鳗鱼抗应激能力,保肝护肝及防治肝脏营养性疾病。

在饲料中添加1%的“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每天投喂1次,连续5 d,对治疗草鱼出血病有效。

研究发现,山楂能引起草鱼的平滑肌显著收缩,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综合效果优于新斯的明。

4 当前存在的问题

相对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而言,中草药在水产病害防治上具备诸多优势,加之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的日益推崇,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势必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中草药在使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4.1 滥用偏方

由于中药是我国医学的愧宝,民间中有许多防治鱼病的偏方、验方。这也造成了许多养殖生产者不分病情、病因,随便使用偏方,从而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还贻误了治病的时机。

4.2 配方不合理

有些配方只是随机几种中草药的叠加或几种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的叠加,不符合中草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原则,使复方中的药物间出现拮抗作用,降低了药效或增加了药物的毒性;不考虑口服药物的适口性,不根据药物的产地、季节和炮制方法的不同改变各单方的添加量。中医理论提倡辩证施治和综合调理,因此,应当充分了解用药的药性,合理配伍,加强精方、专方的研制。

4.3 加工工艺落后

当今的中药防治鱼病的方法多数还是直接把药物原料投放于水中,或者只是采取煎煮等粗提的方法,致使药效太差。因此为了提高药效必须采取先进的加工工艺,向微量化、专用型方向发展,多开展一些中成药的研制与开发研究。

4.4 理论研究较少

现今多数的研究集中在体外抑菌实验或增加免疫力实验方面,缺乏对药物成分及各成分所作用的靶器官的研究。

4.5 缺少专业用语

目前对中草药药效的描述还是沿用中医上的术语,如“理气消食、活血散淤、补血养气、补虚扶正”等等,这些术语都是针对人而言的,对水产动物显然不适用。

因此,在这方面也有待加强规范。

5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水产品的品质和药物残留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作为抗菌素、激素类添加剂替代物之一的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提高水产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在水产养殖中有效控制疾病发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当今社会正在向着环保、健康、自然的方向发展,水产业也不例外。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寻求绿色健康养殖的新途径,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开发污染小、成本低、分布广、用途大、效果好的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等化学药品。

天然药用植物由于具备上述特征而倍受青睐,已成为重点研发对象之一。中草药在我国储备丰富,应用历史悠久,易被大众接受,可谓有着良好的“地利、人和”优势。然而,其在水产中的应用也存在着如前所述的诸多问题,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

根据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笔者认为,今后中草药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其标准化生产。在加强对抽提物生物活性的检测、有效成分的确定、有效成分药理及药代动力学以及组成配方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抽提工艺、生产流程规范等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才能生产出合格、高效的中草药制剂。

我们相信,通过中医理论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中草药添加剂的研发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期望有更多的中药精品能够走出国门,早日步入国际市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