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水生生物图文欣赏(39):鱼病的体检---鱼的体表检查和鱼的体内检查

2024-06-03 16:34:37 来源: 作者:

在防治鱼病时,首先要对鱼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主要靠对鱼体的检查。检查病鱼时,最好捞取症状典型、濒临死亡而未死的濒死鱼进行检査,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也要尽可能地选用刚刚死亡且体色未变、尚未腐败的鱼进行检查。鱼病诊断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检查、分析,对病鱼所患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对症下药,采取合理措施。

鱼体检查分为体表和体内的检查,可按照下列顺序进行:鳃丝的颜色(状况)-吻部-眼球-鳃盖-体表-鳍条-肛门-鳃丝(镜检)-内脏-消化道。总体来说就是由体表到体内,再到脏器器官这样一个过程。肉食性鱼类的疾病,就尤其要多加关注鱼类的肠道,正是由于肠道的溃疡,容易诱发疾病,典型的案例就是叉尾鮰、黄颡鱼的疾病。

一、鱼体表的检查

对鱼体表的检查首先从鳃丝颜色及状态开始。

1.鳃部

捞到濒死鱼后应第一时间打开鳃盖,观察鳃丝颜色及鳃丝状态。“大红鳃”等鱼病在濒死鱼拿出水面后不久(约10秒),鳃丝颜色即由鲜红变成暗红,极易造成误诊,因此,需在第一时间观察;肉眼观察鳃丝,包括鳃丝是否肿胀,鳃部是否有明显寄生虫。

鳃丝由鲜红变成暗红(图源:科学养鱼,袁圣):大红鳃的濒死鱼捞出水面约10秒鳃丝颜色即改变,应第一时间对鳃丝颜色进行检查。鳃丝鲜红:可能是细菌性的大红鳃病,也可能是局部泼药不均匀引起。

鳃丝发白:鳃丝发白提示着鱼体有严重出血或者造血器官病变。造血器官病变主要是肝胰脏病变、体内(体表)有严重的出血、鳃霉病、指环虫等寄生虫,鳃丝表面黏液异常增多导致鳃丝看上去发白。

鳃丝上寄生的中华鳋,即鳃蛆病。

中华鳋主要攻击寄生于鱼的鳃部,以其第二触角插入鳃丝,造成机械性损伤,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躁不安;同时伤口又为微生物的侵入打开了门户,可导致鳃丝的局部发炎,甚至化脓。鳋虫在吸食时分泌溶解组织,使口器部位的鳃丝表皮破坏,细胞松散,附近微血管亦被破坏,有时使鳃丝末端弯曲变形、贫血

河蚌的幼虫: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寄生时肉眼可见鳃丝上的白点,黏液异常增多。(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汪氏单极虫、瓶囊碘泡虫寄生于鳃部形成的孢囊。(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2.吻部

检查吻部,主要看吻部是否发白(车轮虫或细菌),口腔是否充血或出血(溃疡),咽喉是否肿大,是否有锚头鳋或者鱼怪寄生于口腔等,上下颌是否正常。

鱼的吻部溃疡。(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白头白嘴病:常发生于鱼苗和初期夏花阶段。病鱼体瘦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的周围发白,严重时发生腐烂。


红鳍红鳃盖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口腔。(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洪湖碘泡虫寄生的鲫的口腔,咽喉红肿。(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鱼怪形态特征。

寄生在鱼嘴里的鱼怪

鱼类长期缺氧或者缺氧浮头导致下唇突出,下颌异常增生提示着水体长期缺氧。

细菌性出血病引起的青鱼鼻腔出血、眼球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3.眼睛,眼球

竖鳞病、喉孢子虫寄生、大红鳃、急性中毒等可导致眼球突出。(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草鱼出血病导致眼球凹陷,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慢性中毒、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等可导致眼球凹陷。(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细菌感染可导致眼球基部出血

当鱼感染双穴吸虫后水晶体脱落,细菌感染后可导致眼球全部发白,双穴吸虫感染可见眼球内有清晰可见的小白点。(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眼球水晶体中的双穴吸虫,眼球脱落提示双穴吸虫感染。

4.鳃盖

检查鱼的鳃盖,可通过手指触摸鳃盖看是否粗糙,注意与“追星”区分。是否“开天窗”(细菌性烂鳃)、是否出血、是否有鱼虱及扁弯口吸虫等。

鳃盖后缘出血的鲫的鳃盖。(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开天窗"提示烂鳃病。

扁弯口吸虫。

扁弯口吸虫寄生于鳃腔内。

链球菌导致金鲳鳃盖内侧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5.体表

畸形鱼体。(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检查鱼的体表,看体表是否有弯体、畸形

赤皮病的团头鲂。鱼体是否有明显的伤口、疥疮、打印等。(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疥疮病。


疥疮病的鲫体表的疥疮。(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打印病的白鲢体表的印章样病灶。(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爱德华氏菌感染的斑点叉尾鮰。(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细菌性败血症导致鲫鱼鳍条基部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感染拟态弧菌的黄颡鱼体表的方形病灶。(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诺卡氏菌导致海鲈体表的溃疡灶。(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斑点叉尾鮰体表的针尖状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柱形病导致的斑点叉尾鮰体表溃疡。(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加州鲈由虹彩病毒引起的体表溃烂。(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红斑和虫体即为锚头鳋寄生。

鱼体明显的锚头鳋寄生的鱼。

只有锚头鳋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幼虫在鱼体上寄生时呈现红斑肉眼可见并明显,分为童虫、幼虫和老虫三个阶段,用专杀锚头鳋或相关杀虫药物进行杀灭,相隔5-10天复杀一次。

鱼鲺是一种小型甲壳类水中害虫。外形似臭虫,俗称水臭虫,又称鱼虱子

鱼虱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常在春季发生,为鱼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鱼体有鱼虱寄生时,因为鱼虱破坏鱼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不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一旦出现此病,用专杀鱼鲺虫或杀虫药物进行杀灭,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鳞片下。

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鳍条内,可见鳍条内有红色虫体。

吉陶单极虫寄生于鲤鱼体表。(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丑陋碘泡虫寄生于鲫的体表。(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竖鳞病或者鱼波豆虫感染的鲫。(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鳔积水的鲫鱼,腹部膨大,寄生虫或者有腹水。(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小鱼苗的气泡病

气泡病的鱼苗,鳞片内是否有气泡。(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水霉病的草鱼。

水蛭幼虫显微图。(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6.鳍条

检查鱼的鳍条特别是尾鳍。

尾鳍末端发白:提示鱼体大量出血或造血器官病变。鳍条末端颜色发白,肝胰脏有病变,体表、体内有严重的出血也可导致鳍条末端发白。(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尾鳍末端发黑:提示大型寄生虫感染或者中毒,有中毒或者寄生虫感染可导致鳍条末端或全部发黑。(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鳍条末端腐蚀:细菌感染、气泡病均可引起鳍条腐蚀或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尾鳍出血。(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气泡病的鲫:示背鳍内的气泡,气泡病可在鳍条内引起气泡。(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肠炎病的斑点叉尾鮰,鳙鱼的肛门红肿外凸。(图源:科学养鱼,袁圣)

感染吉陶单极虫的鲤:示体表的孢囊;感染诺卡氏菌的加州鲈:示肌肉结节。(图源:水产前沿,袁圣)

肌肉组织中的起泡: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鱼类,在不同患病鱼中症状不同。斑点叉尾鮰发生此病的症状是体侧及尾柄肌肉组织糜烂,病灶处因腐烂而充满气泡、肿大,并伴有难闻的恶臭,故有气肿性腐烂病之称。

至此完成鱼体体表的检查。

二、鱼体内的检查

内脏的状况是判断鱼病的重要依据,也是鱼体检查中的重要内容

腹腔的解剖可先在肛门前0.5厘米处纵向剪一小口,从小口处沿着腹中线往前剪至胸鳍基部,再从肛门前小口处沿腹腔边缘剪至鳃盖后缘,掀掉大侧肌,露出完整的内脏团。在解剖的同时可以对肌肉进行观察,看是否有出血、溃疡、穿孔及结节。

打开腹腔,露出内脏团后:

首先观察:腹腔内是否有腹水及腹水颜色,竖鳞病、大红鳃等疾病发生后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是否有面条样的绦虫,舌形绦虫个体较大,可撑破肠道,进入腹腔。

普罗宁碘泡虫在腹腔形成鸽蛋形状的孢囊及孢子虫的显微图片。(图源:水产前沿,袁圣)

舌型绦虫寄生于鲫的腹腔中。

鱼体内粘孢子虫

鱼肉里孢子虫


鳃孢。

肤孢,鲫鱼最常见。

(肤孢)

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据说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杀灭难度大,体外和鳃部有虫体的可以外用相关杀虫药泼洒,体内孢子虫寄生的则内服驱杀孢子虫的药物。比如:盐酸氯苯胍650克+左旋咪唑720克(按98%含量计算)拌料1吨连续服用3-5天;还有地克珠利、百部贯众散以及相关杀虫药等。外用时加用蛋氨酸碘混合兑水全池泼洒,以增加药物的渗透。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7天的发育时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

诺卡氏菌病鱼的肝脏上有结节。

肌肉中的结节:剖检病鱼时经常在肌肉里发现各种结节或包囊,链球菌、诺卡氏菌病等易形成,但有时孢子虫、微孢子虫等寄生虫也会出现此状。

肌肉组织点状充血、淤血或瘀斑: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以及细菌感染如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在肌肉组织中呈点状充血、淤血造成肌肉组织大面积充血。

内脏器官的潮红结节:线虫类如胃瘤线虫、嗜子宫线虫等可在内脏器官表面或内部形成红色结节。此外,剖检经常在鱼腹腔中见到呈白色团块状的绦虫幼虫。

其次观察:肝胰脏、脾脏、肾脏、消化道及鳔等器官,某些病原如诺卡氏菌感染后可在肝胰脏表面形成白色结节,而鲤春病毒病可导致鳔严重充血,通过对重点部位的观察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观察要点:

肝胰脏:颜色、形状、大小、是否出血、是否有结节;

脾脏:颜色,大小,是否有结节;

肾脏:颜色、大小、是否有结节;

鱼鳔:是否完整,出血形态等。

胆囊的大小根据摄食与否动态变化,不作为判断肝胰脏状态的主要依据。胆囊里的胆汁在鱼摄食后会排空进入肠道,因此胆囊大小会随摄食情况而变。

内脏组织充血或出血:内脏组织充血或出血是细菌感染的普遍症状,如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芽孢杆菌等,一般均由细菌性疾病引起。

内脏器官液化:一般均由细菌性感染引起。

感染诺卡氏菌的加州鲈:示肝胰脏结节;感染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肝胰脏结节。(图源:水产前沿,袁圣)

肝肿大:细菌感染(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病毒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长期处于低溶解氧中、饲喂腐败的饲料等。

白肝: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鳜鱼病毒病以及产生溶血素细菌感染、寄生虫性贫血症的病鱼肝脏呈白色。

淤血肝:大多数细菌感染多造成肝脏局部或全肝淤血,使肝脏呈暗红色。

黄肝:类脂质变性以及细菌感染(如假单胞菌)会使肝脏呈黄色。鞭毛虫、孢子虫感染有时也会造成黄肝。

然后:对消化道(胃、前肠目检,后肠粪便镜检)进行检查,这是鱼体检查中较易忽视的重要部位。

观察要点:消化道检查,观察消化道是否出血或溃疡;有没有肠道套叠;解剖后观察前肠是否有绦虫、棘头虫等寄生虫;对后肠内容物镜检,看是否有有变形虫、肠袋虫等。草鱼等后肠粪便是寄生虫(比如肠袋虫)的高发区,有镜检的价值。

胃膨胀或积水:细菌性感染较为常见,发病鱼胃部庞大,剖检胃壁变薄,胃内充满液体,该症状的出现常与饵料有关。

罗非鱼肠炎病:肠肿胀和充血。

最后:可以将血液制作血涂片进行镜检,看是否有锥体虫等。

感染锥体虫的石斑鱼及锥体虫显微图。(来自于中科院南海所徐力文)

以上是简单的鱼类内脏等检查的步骤及顺序。

三、鱼病检查的基本要求

1.见到病鱼后,先用肉眼观察,注意那里有病变、病变程度等有关情况,什么病变是主要的,这样大致就可初步确定鱼患什么病。

如果病鱼所出现的病症不明显,或单凭肉眼无法确定的疾病,应进行镜检。依据病鱼所呈现的变化,结合病原检查(包括病原体及寄生强度),与肉眼检查相互配合,使初步诊断更有科学依据,更准确。

2.注意鱼池的各种条件,如水温、水质、含氧量、pH值;注意以往鱼病流行情况;注意饲养管理情况,包括清塘、放养密度、投喂情况、防病情况,以及发病前后的有关变化。

3.依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作出诊断,采取相应措施。

本文来源:科学养鱼,水产前沿,水花鱼,养鱼第一线,西南渔业网。

作者:袁圣 等人。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原创,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