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陈昌福:科学选择,合理防治!对患水霉病的养殖鱼类药物防治解析

2024-06-03 17:11:56 来源: 作者:

作者 |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最近,接到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水产养殖业朋友们的电话和微信,大多是询问我关于如何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saprolegniasis)的问题,而且其中有不少人告诉我,已经使用了许多种号称能治疗水霉病的药物,均没获得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而且大多数药物治疗结果是,导致了药物使用的越多鱼体死亡数量也越多的现象。

1.水霉菌的分类地位与流行特点

在这篇短文中,在简要地介绍“水霉病”致病菌的分类地位、水霉菌的生物学特点的基础上,谈一谈水霉菌的致病机制,并初步讨论药物治疗水霉病的困难所在。旨在统一回复部分水产养殖业者的问题,以及期望能帮助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比较清楚地了解水霉病的科学防控措施。

被广大水产养殖业者称为“水霉病”的致病菌属于真菌(fungus),而且并不只是某一种病原真菌能导致所谓的水霉病。在分类学上能引起外观“水霉病”的病原真菌,常见的种类是隶属于藻状菌纲(Phycomycetes)中的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和芽枝菌目(Blaslocladiales)的一些种类。其中属于水霉科(Saprolegniaceae)中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和丝囊霉属(Aphanomyces)的真菌最为常见。

在我国,水霉病的流行范围很广,几乎在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场均有发生与流行。水霉菌对于寄生的养殖鱼类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也就是说所有的养殖鱼类,只要是在体表出现受伤的情形下,均有可能感染水霉菌而发生水霉病。

水霉菌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不过,在10~15℃时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之趋于下降。因此,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每年的2~6月和10~12月,是养殖温水性鱼类的水霉病多发的季节,而属于冷水鱼类的鲑鳟鱼类,几乎是全年都可以感染发生水霉病的。

2.水霉菌的致病机理与寄生形态

能寄生在养殖鱼类身体上的水霉菌大多是腐生性(laprophytic)的,是属于继发性(secondary)疾病。也就是说,只有在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图1)或者受精卵(图2)死亡之后,被水霉菌的动孢子(zoospore)寄生在受伤部位后而发展成为水霉病。关于水霉菌为什么不能在无创伤的鱼体和活着的受精鱼卵上寄生的问题,我国鱼病学奠基人倪达书(1907~1992)先生曾经指出,这是因为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菌物质(anti-moldin sabstance),抑制了水霉菌动孢子寄生和萌发的缘故,并且推测这种抗霉菌物质与鱼体体表存在能分泌黏液的细胞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