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与总结
奚业文
本试验根据生态位原理和河蟹生物学特性,加大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的比重,螺蛳分批延迟投放,通过河蟹摄食部分水草和螺蛳,转化为优质水产品,混养滤食性、杂食性鱼类以改善水质;将原有河蟹放养密度降低30%~50%,以保持草、蟹生态平衡,改善水体水质指标,修复河蟹养殖水体。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场地
在安徽省规模化河蟹水体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随机抽取7个河蟹样本塘,试验池塘面积分别为 1 号 120 亩 、 2 号 75 亩 、 3 号 230 亩 、 4 号160亩、5号179亩、6号50亩、7号60亩;对照池塘1号90亩、2号36亩、3号40亩。试验的7口河蟹养殖水面具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我省河蟹池塘养殖水面的类型特点。
2.试验处理
(1)晒塘与清塘。上述10处水面分别于上一年11-12月期间冰冻、曝晒塘底,清除野杂鱼。
(2)种植水草,投放螺蛳。每亩栽种金鱼藻、伊乐藻70千克以上(以金鱼藻为主),亩播种苦草种0.7千克左右;每亩投螺蛳200千克以上。
(3)苗种放养(2015-2018年)。采用长江水系亲本繁殖培育的扣蟹,规格整齐、体色一致、活动敏捷;鳜鱼选择翘嘴鳜繁殖培育的大规格鳜鱼种消毒放养。1-4月投放120~140只/千克蟹种800只/亩左右,2-5月投放20尾/千克鲢、鳙鱼种各10尾/亩左右,5-7月投放80~100尾/千克鳜鱼种 10 尾/亩左右。对照池塘每亩投放幼蟹1500只,鲢、鳙和鳜鱼各10尾左右。
(4)饲料投喂。4月起开始投喂,以颗粒饲料为主,投喂数量按体重的3%~5%掌握;7-9月逐渐加大植物性饲料,并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10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时占 30%,下午 5 时占 70%,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高温天气、连续阴雨天适量少投。
(5)水质调控。池塘前期水位掌握在60厘米左右,有利于水草的生长,以后逐步加深水位,每次进水10厘米左右,进水时用60~80目筛绢网过滤。6-9月,水深保持在1.2米左右,使水温尽量维持在30℃以下。试验池塘每年4月中旬用磷肥、复合肥和EM菌混合肥水,用量为5千克/亩;5月用肥水素5千克/亩肥水,肥水3天后用EM菌调节水质;6月上旬用光合细菌加红糖水激活后调水,中旬用芽孢杆菌调水;7月中旬用芽孢杆菌+EM菌全池泼洒调水;8月中旬用芽孢杆菌+EM菌调水;9月上旬用光合细菌加红糖水激活后调水。
(6)病害防治。主要采取生态防病措施,从池塘的准备、苗种的选择放养、饲料的选择、水质管理等方面采取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以防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养殖过程中5次使用微生物制剂,有效预防了细菌性病害的发生。
3.水质检测
2015-2018年,每年的3-9月每月3次采集水样,进行水温、pH、溶氧、COD、氨氮、铜、锌、铅、铬等水质指标的检测。
二、结果与分析
1.河蟹养殖投入与产出情况
试验共7口池塘874亩,4年平均每年产河蟹74988千克,平均85.80千克/亩,单产的变化幅度为 69.6~100 千克/亩;平均规格 187.86 克/只,规格的变化幅度为175~220克/只。4年平均每年投 资 248 万 元 , 产 值 595.20 万 元 , 亩 产 值6810.07元,亩产值变化幅度5300~10000元;利润347.20万元,平均亩利润3972.54元,亩利润的变化幅度为2782.61~4469.27元。
河蟹对照池塘3口166亩,4年平均河蟹产量20130千克,平均121.27千克/亩,单产的变化幅度为 114~125 千克/亩;平均规格 122.67 克/只,规格的变化幅度为120~125克/只。4年平均每年投资成本 61.6 万元,产值 100.65 万元,亩产值6063.25元,亩产值变化幅度5700~6250元;利润39.05万元,平均亩利润2352.41元,亩利润的变化幅度为2200~2450元(表1)。
表1 2015-2018年养殖收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