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2024-06-03 15:13:50 来源:农事随谈 作者:

白斑病是对虾感染病毒引起的严重性传染病,在1991年的时候,我国开始出现这种疾病,现在几乎所有养殖对虾的国家都有发生,每年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它的病原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一种杆状的双链环状DNA病毒。感染发病以后,对虾摄食量减少或停止,行动缓慢,无力活动,最后腹部朝上沉入池底或是被其它的对虾吃掉,养虾池塘面积较大、放养密度较高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

因为对虾白斑病的危害,我国养殖对虾的产量由1991年的21.96万吨骤降到1994年的6.39万吨。经过对白斑病的研究和防治,对虾产量逐步恢复,2017年时我国的对虾养殖产量已达186.4万吨。

对虾白斑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 白斑病病毒的宿主分为两类,敏感宿主和潜在宿主,目前已发现有98种水生动物都是它的宿主,像海水甲壳类动物,现在人们养殖的对虾、蟹类、野生虾类都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浮游微藻是养殖池塘中一类很重要的生物,也是浮游动物和养殖虾类的生物饵料,感染动物排出的病毒被微藻吸附,从而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将病毒传播给浮游动物和对虾。
  • 微藻可以吸附病毒,并使它的活性保持时间延长4倍以上,吸附在微藻表面的病毒可以被轮虫或桡足类摄食,并感染浮游动物,感染病毒的轮虫或桡足类可产生病毒的休眠卵,并且孵化出的幼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对虾幼体。
通过调查和取样,在暴发白斑病的池塘中,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以及池中的脊尾白均可检测到阳性,阳性率大小与发病的程度有关;桡足类检测为阳性,说明桡足类是对虾白斑病毒中宿主之一,由携带病毒的桡足类水平传播给对虾等以此为饵的甲壳类动物。
严重危害对虾生长的白斑病,养殖户要知道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