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是对虾感染病毒引起的严重性传染病,在1991年的时候,我国开始出现这种疾病,现在几乎所有养殖对虾的国家都有发生,每年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它的病原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一种杆状的双链环状DNA病毒。感染发病以后,对虾摄食量减少或停止,行动缓慢,无力活动,最后腹部朝上沉入池底或是被其它的对虾吃掉,养虾池塘面积较大、放养密度较高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
对虾白斑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 白斑病病毒的宿主分为两类,敏感宿主和潜在宿主,目前已发现有98种水生动物都是它的宿主,像海水甲壳类动物,现在人们养殖的对虾、蟹类、野生虾类都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浮游微藻是养殖池塘中一类很重要的生物,也是浮游动物和养殖虾类的生物饵料,感染动物排出的病毒被微藻吸附,从而成为病毒的携带者,将病毒传播给浮游动物和对虾。
- 微藻可以吸附病毒,并使它的活性保持时间延长4倍以上,吸附在微藻表面的病毒可以被轮虫或桡足类摄食,并感染浮游动物,感染病毒的轮虫或桡足类可产生病毒的休眠卵,并且孵化出的幼体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对虾幼体。
通过调查和取样,在暴发白斑病的池塘中,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以及池中的脊尾白均可检测到阳性,阳性率大小与发病的程度有关;桡足类检测为阳性,说明桡足类是对虾白斑病毒中宿主之一,由携带病毒的桡足类水平传播给对虾等以此为饵的甲壳类动物。
对虾白斑病暴发与环境的关系
1、 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物理环境的关系
- 有很多的研究者发现,下大雨后养殖的对虾容易暴发白斑病,可能就是养殖水体的温度急剧变化所致。另外还发现对虾白斑病暴发与池塘水深、换水量等都有关。这也许就是池塘的温度、盐度的变化有关,水越浅、换水量过大对池塘温盐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对虾越容易发生疾病。
- 养殖水体盐度和温度剧烈的变化可能导致对虾感染白斑病病毒的机率,因此适度加大对虾养殖池塘水深,控制好换水频率,减少池水温度和盐度的波动,是预防此病暴发的有效措施。
2、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化学环境的关系
养殖水体化学环境对养殖生物十分重要,不良的水化环境会降低生物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甚至可致白斑病暴发。养殖中常遇到的影响养殖健康的水化因子主要有PH、溶氧、氨、亚硝酸盐等。
- 当水环境的PH值过低或过高时,白斑病病毒在对虾体内平均存活的时间会延长28小时。当PH值在正常的范围内时,病毒在1小时左右就会丧失感染活性。可见,养殖水体的PH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是预防对虾白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 阴雨天和下雨天养殖水体溶氧量会下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因分解要消耗溶氧,低溶氧条件下,对虾的抗病能力降低,溶氧下降也是造成对虾白斑病暴发的主要环境因素。
- 氨是水体动物蛋白质代谢的重要产物,水体中氨的大量积累不利于含氮废物的排泄,氨进入到血液里会形成氨中毒,使对虾对氨产生一定的耐受力,长时间处于高浓度氨环境中对虾的抗病能力会明显下降。
- 亚销酸盐对水产养殖动物有较强的毒性,可导致多种生理代谢失调,如呼吸作用、离子调节、心血管压力调节、内分泌排泄等。亚销酸盐浓度过高会降低对虾的免疫能力,使对虾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大。
3、对虾白斑病致病性与养殖水体生物环境的关系
- 浮游藻类对于维持虾池的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池塘环境不可或缺。浮游植物的光合吸收作用,可以分解氨、硫化物,改变水体溶氧,这些水化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虾的抗病能力。
- 微藻对抑制对虾白斑病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在水体中加入异弯藻与感染病毒的对虾一起培养,对虾体内检测到的病毒含量较之前要低,对虾死亡高峰期也有推迟。
- 池塘中的绿藻也可以预防对虾白斑病,尤其是小球藻效果更佳,它的作用机理是小球藻本身就有抗菌性和改善水质的功能。
- 细菌能有效分解、利用池塘中的有机物,降低池塘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在养殖过程中,科学使用细菌不仅能净化养殖水体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虾白斑病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