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在我国已形成了大产业,然而每年因疾病引起的排塘、死亡等损失巨大。疾病防治是对虾养殖高产、稳产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时,养殖户往往认为是传染性疾病,盲目用水体消毒和投喂抗生素的方式来治疗,但效果却并不理想。
对虾疾病除了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外,还有藻类、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导致的中毒、环境应激和缺氧等原因。在养殖对虾过程中,因中毒、应激和缺氧原因导致空胃、红体、偷死时,如采用水体消毒和喂药的方式治疗,而忽视养殖环境的改良和水质指标的调整,非但不能很好的缓解症状至康复,还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死亡增加,最终养殖失败。
根据对虾养殖基础理论,结合笔者多年的养殖和疾病防治的经验,总结对虾养殖中因环境恶化导致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思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借鉴。
一、应激性红体、红腿
1、症状:甲壳硬,体色暗淡、发红,游泳足和尾扇发红明显,捞离水体后很快恢复原体色,肝胰脏包膜发红,白天少有趴边现象但有跳塘现象。
2、辨别:水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高,池底发黑发臭。对虾对超标的水质指标和恶化的池底产生不适应的反应(应激),导致附肢变红,食欲减退,严重的引起红体。捕几尾红体明显、尚吃料的虾,用水桶装原塘表层水暂养1-2小时。如症状消失,说明池底严重恶化,只需改良池底环境,即可恢复。
3、处理:用多维200克/亩米+表面活性剂300克/亩米泼洒,解除应激反应,提高对虾活力和食欲;晚上用30%过硫酸氢钾片400克/亩米+表面活性剂150克/亩米干撒,连用2-3天,改底除臭,提高池底溶解氧;最后用EM菌或光合细菌2-3千克/亩米泼洒,改良和稳定水质,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促进菌藻平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二、环境性黑鳃
1、症状与辨别:鳃部呈灰黑色,用清水清洗鳃区恢复正常。
2、病因:水分层底部溶氧不足或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刺激鳃部,使之分泌粘液,呼吸时水中的死藻等污物被粘附鳃丝上。剪下发黑的鳃丝,用镊子夹住,在清水中晃动,鳃丝黑色明显变淡。镜检发现鳃丝无肿胀、溃烂、变色,仅有粘附黑色污物。
3、处理:上午用熟石灰(4-8千克/亩米)泼洒,絮凝池底悬浮污染物,改善池底浑浊现象;下午用过氧化钙1千克/亩米+表面活性剂250克/亩米混合干撒,提高水体通透性和溶解氧;晚上10%高铁酸钾200克/亩米+30%过硫酸氢钾200克/亩米,严重时连用2天,氧化池底还原性污染物,促进污染物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