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食作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养虾效益的好坏。缩短养虾周期可以说是养虾的一种追求,养成大规格的对虾(指30支以内)的底气何来?这一切与诱食作用有点关系了。当诱食作用能够让对虾发生“吃得快”的现象,也是为了更好地多吃料,间接产生更好的效益。然而当诱食作用弱时,难免对虾产生“吃得慢”的现象,此时产生的效益便"不起眼"。
慢料,除了调查原因外,还要时刻对对虾吃得慢的情形进行的管控,一般1.5~2小时内清罾为正常的吃料时间。一般1小时内清罾就加料了,如果加料过快,在每天添加量变大后,水色也变化快了。按实践观察所得对虾饱滞后会带来食欲下降,约一周后出现食欲下降,有养户认为这是对虾食滞后消化不良了;有养户的观点却侧重于水质方面,因其恶化后才导致对虾食欲下降。
从对虾的肠道中可以看到:凡是蠕动性较强的肠道从吸收到排空是很快的,从而间接表明对虾处在肠道蠕动性较强的状态时都会吃料迅猛。吃料快反而令肠道损伤大。这样子就得修复肠道,于是有些养户认为添加肠炎药,由于肠炎药物的种类多,选择也会出现“困难症"。大概是一种好的肠炎药,分析起来,也有“中药成分”的样子。
虽然说诱食作用可以是一种养虾的配置,但里面无不充满了水质与药物相互调和的真实现象。天天检查水质就好像翻开一本书一般,有人看到了书里的“黄金屋",有人看到书里的“颜如玉"……而水质又成为养虾各种用药(也指微生物制剂)的溶剂,比如有机酸,里面的含量,配伍都充满了对水质的“致敬"。
虾塘水质的稳定更是来源于底质的缓冲力,也有水质本身具有的缓冲条件。水质稳定能间接产生诱食作用是丝毫不含糊的,里面对对虾特性的熟悉,对菌藻的认知都要求在各种“投入品"中能够做到的,起码,要养户在创造养虾最大效益之前,本身就是一个预案管理者无疑。
如果说是水质产生的诱食作用小(多指水温低于22℃时)。可客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来自选择虾料上,一方面来自水质用药上。这好比一颗明珠“蒙尘又蒙难”一样。养户不但无法借助自己的选料创造效益;又因在水质上用药不当而降低效益,这可为”大不幸”。若把眼光放长远些,重新评估用料用药的效益或审视养虾模式,便有”名利双收”(指谁养高产了,谁用什么料了或用了什么药,更重要的还是效益可观了)的可能。
诱食作用不达到预期,对养虾来说是一种缺失。养户即使选了好苗,也可惜了其长势不喜人呀。养虾贵在吃得上料,而那些吃不上料的对虾,注定了无法达到“养虾理想”的高度,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因此,唯有选择更好的用料或用药。
虾料与诱食作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对虾要通过吃料获得必需氨基酸,从而保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诱食性强的虾料,一方面发挥了”促长"作用,另一方面发挥了间接“污染底部”(指料容易被对虾抢食,其粪便就多)的功能。或者日胜一日的污染,看起来作为养户并不觉得很严重,直至水体发生突变(这里指菌、藻净化水质能力下降过快)时,原本活力十足的对虾受到了环境的胁迫,忍受力下降了,虾色大变。所以,能喂得上料(指投喂一餐,对虾摄食能力尚可,投入相当的料量能达到1.5小时内清罾的要求),并不代表不怕水变。
养户在面对各种因素所呈现的诱食作用时,需要很大的能耐(如时刻关注水质、虾质的变化)。无论来自风向、水质,药物,还是饲料,有必要提高警惕,随着对虾的生理变化快(指脱壳快),补钙补镁少不了。有养户认为这样子就能确保安全养出大规格的对虾了。如果凭补钙补镁就能养出大规格的对虾,应当是一个养虾的配置,决不是养虾的"武功“。
暂且不以水质去考虑对虾的健康状态,要多以诱食作用的观念去辨析对虾的健康状况。有些养户过往总以水质说“虾事”,这一观点已“根深蒂固”了。要是以“吃得快,好世界"的观念看待对虾的健康状态,那么吃得快料的对虾是健康的;吃得慢料的对虾就不健康了。客观上反映了原来快料是健康的特点之一而已,但慢料不代表不健康,有可能慢大而已。所以,诱食作用的强与弱决定了吃料的快与慢。
诱食作用下,对虾也有厌食的可能。有些养户认为厌食与感染有害菌有关,总以为抗菌药可以“万试万灵”(指能改善厌食的药物)的。事实上,任何抗菌药带来的副作用,还是导致对虾容易患病的第三因素。所以,诱食作用要追求快料,也要讲求防病。只要合理抗菌,也是很关键。
虾塘里一旦产生有毒气体(如甲烷、硫化氢),自然会影响对虾的生长发育。养户不去解毒而着重诱食,那只会加快对虾的中毒速度。要改善中毒症状,离不开解毒。看来诱食的作用大小还是基于解毒的程度大小。因此,有些养户认为如果不勤于解毒,一味勤于诱食也不见得快料。为了改善这状况,只有两者(指解毒与诱食)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养户养虾养得顺利,其最快的心理反应就是感受对虾的快料,不要认为对虾的快料没有限期,要延长限期,必先有个理性的投喂。
诱食作用对养虾而言,就是好料出好虾。然而深层次的诱食,还得从水质调理、投喂技巧、抗感染上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