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虾苗感染虾肝肠胞虫过程解析及防控建议

2024-06-03 15:04:18 来源: 作者:

一 、微孢子虫简介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真核生物的高度专业化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目前被认为是真菌的姐妹群(sister group),自19世纪第一次在家蚕中发现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造成了养蚕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它们在过去长期被认为是真核生物演化的一个早期阶段的遗迹,这个阶段是在生物获得线粒体之前,细胞内没有过氧化物酶体以及典型的高尔基体等真核生物特有的细胞器。但最近的研究工作使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含有一个很小的线粒体残迹,被称为mitosome。Mitosome的功能还存在争议,但微孢子虫基因组已知编码线粒体铁-硫团结构的几个组分。现在,Golberg等人描述了两种微孢子虫的几个铁-硫团组分的克隆、定性和亚细胞定位。虽然一些组分定位于mitosome,但其他组分则是在胞质中,这便提出了关于它们的功能是怎样协调的问题。他们获得的数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Mitosome的一个关键作用是在包括Nar1和Rli1在内的胞质铁-硫蛋白的生物合成中,它们对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二 、虾肝肠胞虫的发现及疫病流行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于2004年首次在泰国的斑节对虾(黑虎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组织中被发现为一种未鉴定的微孢子虫,但直到2009年才被鉴定为新的物种,可引起斑节对虾养殖过程出现生长缓慢综合征(Monodon slow growth syndrome,MSGS),同时也是感染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致病原,被感染后的对虾养殖过程中表现出生长速度缓慢、大小明显分化的肝胰腺微孢子虫病(Hepatopancreatic microsporidiosis,HPM)病症,对虾农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EHP是继白斑病(WSD)、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后成为影响泰国对虾养殖第三个最棘手的问题。

虾苗感染虾肝肠胞虫过程解析及防控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