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合理的放养模式是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基础,放养模式应根据池塘的不同特点、鱼类的不同习性和不同食性等因素选择养殖品种的最佳组合放养模式。
1.根据池塘的不同特点选择
对于面积较大,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池塘,可选择以鲢、鳙鱼为主的放养模式;对于水质清瘦,且绿藻和桡足类水生生物较多、水草比较丰富的池塘,可选择以草鱼为主的放养模式;对池水较深的池塘,可选择以青、草、鲤鱼种为主的放养模式。
2.根据鱼类的不同习性选择
在同一池塘内将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组合在一起混养,就能充分利用养殖池水的立体空间,提高池塘养鱼生产力,其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远远超出“单打独斗型”的养殖鱼塘。一般上层鱼放养比例为40%~50%,中下层鱼为30%~35%,底层鱼为25%~30%。如鲢、鳙鱼种(上层鱼)的放养比例分别为30%和10%,草、鳊鱼种(中下层鱼)为30%,青、鲫、鲤鱼种(底层鱼)为30%。
3.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选择
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选择放养模式,是指在确定主养鱼的前提下,合理放养部分在食性上与主养鱼无冲突的品种,以达到充分利用各种饵料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共生互利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养殖效果。
如在以草鱼种为主的放养模式中,草鱼种的放养比例占50%,鳊鱼种占15%,鲫鱼种占10%,鲢、鳙鱼种占25%。草鱼摄食量较大,排泄物较多,可促进池内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鲢、鳙鱼摄食池中浮游生物(鲢鱼摄食浮游植物,鳙鱼摄食浮游动物),可降低池水肥度,改善水质条件,有利于草鱼生长。鳊鱼摄食草鱼留下的草屑,还可摄食池中藻类。鲫鱼具有翻动池底,在池底寻食碎屑、残饵的特性,可减少病菌在池底的繁衍,从而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