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判定合理养殖密度的方法

2024-06-03 10:52:32 来源: 作者:

    根据综合经验和理论分析,鱼的生长效率虽然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但是其净增重却增高,密度越大,净增重越高,总收获量也高,这正是高密度养殖所追求的经济效益。所以实际生产上养殖密度不是说一定要一个最合适的生长密度,其收入高于投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就是比较合适的。而是否合适,主要根据如下条件综合判断:


    1、参考过去自己或别人的养鱼经验

    若过去在类似大小的池塘(或网箱、流水等)中养殖类似鱼类的生长良好,单产较高,饲料系数较低,较少浮头,则说明放养量是合适的,反之,则表明放养过密,应适当减少放养密度。若收获时成鱼规格过大,单产不高,则表明放养过稀,应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2、养殖条件

    如果水源和排灌设施都较好,则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反之,就可降低。

    不同种类的鱼,养成规格较大的鱼(如草、鲢、鳙)的放养尾数应比规格较小的鱼(如鲮、鲫等)少,而放养重量应较大。

    同一种类的鱼,规格较大的比规格较小的鱼种放养尾数也应较少,而放养重量也应较大。


    3、养殖模式

    多种鱼类的混养池塘,放养密度可大于单养一种鱼类或混养种类少的池塘。

    精养池塘的放养密度可高于粗养池塘。

    养成上市的周期长,则放养密度宜偏小。


   4、饲养管理技术

   如果有合适充足的配合饲料,管理细致,养鱼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养鱼设备条件较好(备有抽水机和增氧机等),则理论上“只要低于最大鱼载力(即鱼停止生长时池塘或网箱中的鱼总量)的放养密度,都可以”。

       (郭海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