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的鱼类应为习性相关,对水质和水温(在生长季节)要求相似。混养的理想鱼类有鲢鱼、鳙鱼(上层鱼类)、草鱼、鲂鱼(中层鱼类)、鲤鱼、鲫鱼、鲮鱼、青鱼(底层鱼类)等。
将栖息于不同水层的鱼混养,能立体利用水体空间。与单养相比,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放养鱼的密度。
(一)混养的生物学基础
主养鱼类鲢、鳙、草鱼、青鱼、鲮、鲤、鳊、鲂、鲫鱼等之所以能够混养,主要是由于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栖息特点及食性。
1.栖息特点
从栖息特点看,鲢、鳙鱼为上层鱼,草鱼、鳊、鲂鱼为中下层鱼,青鱼、鲮、鲤、鲫鱼为低层鱼。因此,将这些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可充分利用池塘各个水层,增加单位面积的混养量,从而提高池塘鱼产量。
2.食性
从食性看:
鲢、鳙鱼主要吃浮游生物;
草鱼、鳊、鲂鱼主要吃草类;
青鱼吃螺、蚬等底栖动物;
鲮鱼吃有机碎屑及着生于底泥表面的藻类;
鲤、鲫鱼吃底栖动物,也吃一些有机碎屑。
将这些鱼混养在一起,能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食料资源,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
在混养中,各种鱼之间既有有利和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和排斥的一面。
如草鱼喜欢生长在清新的水中,但它吃草类,食量大,排泄大量难以消化的纤维素,等于在水中施肥,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若能在草鱼池塘中混养鲢、鳙鱼,让它吃掉一些浮游生物,即可降低池水肥度,又能促进草鱼生长。鲤、鲫鱼除吃底栖动物外,还能利用饵料碎屑,在摄食时能翻动底泥,促使有机物矿化,以改善水质。
草鱼、青鱼的粪便既是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又能提供大量有机碎屑以及孳生的细菌群体,供鲢鱼、鳙滤食。
鲤、鲮、鲫可清除残饵,改善水质。既有充分利用水体、提高产量之利,又兼收饵料再利用、改善水质之效。
又如虽然鲢鱼以浮游植物为主,鳙鱼以浮游动物为主,但因鲢鱼也摄食部分浮游动物,鳙鱼也摄食部分浮游植物,两者在食性上有共同的一面。因此,它们在食料上就存在矛盾,往往表现为鳙鱼因鲢鱼竞食而在生长上受抑制,需通过确定合适的混养密度,予以调整。
除了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外,还有同种鱼不同年龄与规格的混养。
将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混养,还为在一个生产季节分批捕捞、均衡上市提供了条件,同时为下年培育了大规格鱼种。
混养的鱼类应有主次之分,主养鱼是投饵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搭配鱼起着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再利用的作用。
(二)池塘养鱼的混养类型:
各种鱼的混养比例和密度可根据肥料饵料供应情况、混养模式、池塘条件及鱼种规格等确定。
在传统养鱼中,“肥水鱼”和“吃食鱼”的比例为6:4;采用配合饵料精养,可增加“吃食鱼”的混养数量,其比例一般为4:6。
最常见的类型是以草鱼和鲢鳙为主的混养类型。其特点是饲料、肥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一般情况下,每亩草鱼500-600尾,鲢鳙鱼共200-300尾(其中鲢150-200尾、鳙50-100尾)。草鱼放养规格分10克、50克和150克,鲢鳙的放养规格为夏花、10克、50~100克。放养重量分别为总放养量(150千克左右)的45%和30%左右,同时混养鲫鱼(每亩500尾左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