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背景
在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新要求下,传统水产养殖暴露了养殖尾水直排直放、过度追求高密度、种业发展质量不高、饲料转型升级慢、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将池塘分为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两大区域,其整个养殖系统由池塘、流水槽、增氧推水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通过在水槽安装推水设备,使原来静态池塘形成动态流水,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从而让养殖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特别针对网箱养殖拆除后,对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助推山区渔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作用,是现代渔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技术要求(一)地点选择。
1、新建、改建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且处于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区域);
2、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无污染;
3、养殖面积以20~50亩为宜,池塘清洁、底部平整,注排水方便、不渗漏。
4、电力、交通、道路、通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
(二)技术要点
1、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根据水源条件一般5-10亩池塘建设一条养殖槽,养殖槽规格:5米×22米×2.5米的标准化水泥流水养殖槽(山塘可建浮桶式)是实际养鱼的空间,实际地基要做到27m,两边墙体长27m,中间墙体长至少23m。占池塘面积3~5%。小水体养殖区内,铺设辅助增氧装置,采用微孔或纳米管增氧。
2、集污区:在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末端,加装底部吸尘式废弃物收集装置,将粪便、残饵吸出至池塘外污物沉淀池中,处理后再利用。每3条水槽应建设两个相通的体积10立方米的下沉式集污池。
3、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占池塘面积的95%~97%)。设置导流堤。水深2米以上。池中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草等水生植物,种植面积控制在净化区面积的20~30%。在净化区内,配备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涌浪机等,适时投放微生物制剂等。
4、动力配备:气提推水增氧动力原则按每条水槽1.6KW配备,每条水槽各配套1台漩涡式鼓风机,配备1台底层增氧鼓风机,动力以2.2KW为宜。集排吸污泵的功率大小配备,一般在1.5-3.0KW。
(三)关键技术。
1、配置推水设备一套。每立方米可生产商品鱼150公斤左右,平均1条水槽产量达到2万公斤至3万公斤。
2、所要用到的永久配件,能够预埋的,一律预埋。如拦鱼格栅槽、固定气体推水设备的螺杆等。最好经专业的设计公司设计、按图施工。
3、气体式增氧推水设备。由风机、导流板、增氧栅格组成,单体规格80cm×80cm,增氧栅格规格80cm×80cm。气体推水管道最好使用进口的纳米管。风机功率、安装与养殖效果,风机功率:目前使用的有1.6kw/台、2.2kw/台、3.0kw/台三种类型。
4、物联网管理系统(硬件、软件):主要包括水质监测、自动报警(溶氧低于设定值时,通过电脑、手机、报警器自动报警)、鱼群监控(环境监控)、自动投饲、与病害远程诊断联网、实现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基于智能感知的水质及环境。
5、信息智能感知技术:采用具有自识别、自标定、自校正、自动补偿功能的智能传感器,对水质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全面感知养殖环境的实际情况。
6、其他风险应急配套设备:一是配备一台柴油发电机,同时联结智能系统,在停电的情况下,50秒种内自动启动,并且在每周内试运行一次;二是配备液氧灌设备一套,预防空气压缩机、柴油发电机都无法工作的情况下,采取应急处置,避免损失。
三、技术优势
一是有效地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二是大幅度的提高成活率,由于鱼类长期生活在高溶氧流水中,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三是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系数;四是采用的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能耗;五是实现零水体排放,减少污染;六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七是多个流水池可以进行多品种养殖,避免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进行同一品种多规格的养殖,均匀上市,加速资金的周转;八是大大减少病害发生率和药物的使用,增加了水产品的安全性;同时,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九是日常管理操作方便,起捕率达100%;十是有效地收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根本上解决了水产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十一是实现室外池塘集约化工程化养殖管理,物联网监控,加速渔业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