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以黄色大鳞鲃为例讲一下鱼类体色变异的原理和应用。
黄色大鳞鲃原本在自然状态下是有少量分布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奇特的现象,并对此展开了研究。我国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徐伟等人就凭借"一种黄色大鳞鲃的制种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具体的原理如下:
首先通过野生大鳞鲃的自然交配获得带有隐性基因r和b的父母亲本(隐性基因r和b是控制金黄体色的基因,也就是说金黄体色是由双基因控制的性状)。
该团队发现,第二代的白色个体和第三代的红色个体的变异种数量都小于全体数量的0.3%,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灰色>黄色>红色。而且第三代不同体色个体的体重、体长和头长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发生体色变异的个体在其他性状上也发生了变化。小编个人推测是基因连锁效应导致的(但不确定,该观点仅供参考)。
野生大鳞鲃
- 运输过程中水质和鱼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运输控制策略
- 不同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研究
- 如何判断鱼浮头轻重?
- 为什么说鱼在水中也会被"憋死"?
- 鱼体防线——粘液
- 鱼类生长的规律和影响鱼类生长的三个(性别、饵料、密度)因素
- 鱼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四量”(水质量、鱼种投放量、投饵量、饲料质量)的关系
-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鱼类的混养
- 水产养殖容量研究进展及应用
- 溶解度曲线题型例析
- 池塘尾水治理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
- 水产养殖中温度是一切用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