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归根结底就是处理"鱼"、 "水"、"饵"三者关系的问题。
这里"鱼"的问题是指鱼的品种、 品质、规格、数量上的问题,它是渔业生产的基础。除水库等大 水体外,在其他养殖水体中,"鱼"均可受人为控制。通常不会成为提高鱼产量的制约因子。
"水"的问题是指水质问题,水体的理化因子如溶氧与氨浓度的高低是影响鱼产量提高的重要 环境因子,通常,水的理化指标不能达到鱼生长所需的最佳需求,"水"常表现为提高鱼产量的制约因素。
"饵"的问题是指鱼类饵料的来源、饵料组成以及加工、投饵技术等问题,它是提 高鱼产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因"饵"是受人为控制的。在正常养殖条件下一般均能满足鱼体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佳需求,通常 不会成为提高鱼产量的限制性因素。
鱼类饵料从来源上分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由天然水体依靠其自身资源提供的天然 饵料,也称"自给饵料";另一种是由人工外界提供的饲料即: 人工饲料(包括肥料)。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在不同的养殖水体中所占的比例差别很大。
随着人工饲料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加, 其养殖技术以及集约化程度也就相应提高,人工饲料在全部 鱼饵料中所占比例由占0%到占100%,可明显地区分出淡水鱼类的三种基本养殖类型:
1、即不投或极少投人工饲料的,鱼类饵料全部自给的,以水库、湖泊等大型水体养鱼为代表;
2、鱼类的饵料全部由人工饲料供给的,以工厂化养 鱼为代表的"开放式类型";
3、鱼类饵料由人工饲料与天然饵料 共同组成的,以精养池塘养鱼为代表,下面细说下水库养殖和鱼塘养殖两种大众型养殖。
一、鱼类饵料自给类型
指鱼类饵料几乎全部由养殖水体自身资源提 供的,水体不易为人控制或少为人控制的天然水体的鱼类养 殖类型。它包括大中型水库、湖泊以及粗放型池塘等水体的养 鱼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
(1)一般水体面积大,人为难以控制水质,水体流动性大。
(2)溶氧量高(一般在8毫克/升以上),增氧以风力、水体运动等物理增氧为主,生物增氧为辅,水体中溶氧昼夜变化 小。
(3)天然鱼类区系中经济价值不高的小杂鱼和食物链较长的凶猛鱼类如鳃、红鲐、乌鳢、鲶等占较大的比例。经济鱼类 产量较低。
(4)鱼类饵料为天然饵料,即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挺水植 物以及有机碎屑等密度较低,生物群落一旦形成就较稳定。但 因鱼稀相对来说.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饵料无需外界提供或外 界所供鱼饲料所占比例甚微,鱼类饵料自给率接近100%。
(5)鱼类排泄物、饵料分解等产生的氨等有毒废物因鱼密 度小、溶氧高、水体大且水体自净能力强,其在水体中含量极 低,不会构成对鱼体生长的抑制。
根据以上特点,在"鱼"、"水"、"饵"三者中,只有"鱼“自身因素成为了增加鱼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制约因子。为此,在 自给式类型中,改造天然鱼类区系,调整人工鱼类区系是其养殖效益提高的关键所在。现以大中型水库为例进行论述。
水库养殖情况
我国水库鱼类天然饵料主要由浮游动植物、丛生植物、细 菌以及有机碎屑等组成。在水库生态系统中,为了减少能量在 食物链转化环节中的损失,一般应以植食性、滤食性或碎屑食 性的经济鱼类作为水库主养鱼类和鱼类区系组成的基础。滤 食性的白鲢、花鲢是绝大多数水库投放的对象,已产生了一定 的经济效益,但离既充分又合理利用水库饵料资源,最大限度 地发挥水库生产力的标准相差甚远。目前水库天然饵料仍存在巨大浪费,据报道:目前水库饵料利用率只有20%,还有 80%未被鱼类所利用。究其原因,除与养殖品种不全有关外, 更主要的是由于鲢、鳙鱼特别是鳙鱼在规格上偏小,数量上不 足所造成。据统计,鲢、鳙鱼通常在水库的渔获物中占80%以 上。一些大型水库,其所需大规格鲢、鳙鱼种,按重量计需占渔 获量的15%~20%,这样巨大的需求量,一般是难以满足的, 更何况水库中一些凶猛鱼类如翘嘴红舶、鳋鱼等对鲢、鳙鱼种 的危害,更加剧了鲢、鳙鱼种不足的矛盾。
解决以上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水库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库叉、"水库群"培 育大规格鱼种,扩大鲢、鳙鱼放养量。
(2)清除凶猛鱼类.改造天然鱼类区系组成,提高放养鱼 类的成活率。
(3)增加鲴属鱼类以利用有机碎屑,移植团头鲂以利用水 草。同时,根据水库不同的自然条件,北方一些水库可加大鲤、 鲫鱼的投放量,南方一些水库可加大鲮、草鱼的投放量,以充 分利用饵料资源及充实不同的生态位。
(4)移植优质短食链的新品种,如池沼公鱼、太湖新银鱼、 大银鱼等,以弥补鲢、鳙鱼种之不足或替代鲢、鳙鱼以增加经 济效益,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已多有报道。
(水库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