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糖醋菊花鱼 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2024-06-03 10:43:49 来源: 作者:

一、栖息水层和活动场所

养殖鱼类的栖息水层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鲢、鳙鱼以滤食浮游生物为主食,它们通常在水的中上层活动,鲢鱼在上层,鳙鱼稍下。

草鱼在水的中下层及岸边摄食水草,主要在水体中下层活动。青鱼以底栖动物为食,经常在水的下层活动,一般不游到水面。

鲤鱼、鲫鱼食底栖生物和腐屑,是底栖鱼类,一般喜欢在水体下层活动,很少到水面。它们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可以生活在各种水体中,但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处。

团头鲂是草食性鱼类,喜欢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特别适合于湖泊静水水体、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

二、生活习性

不同种类的鱼类由于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性。

鲢鱼性情活泼,喜欢跳跃,能跳出水面1m多高,网捕时,常跳出水面;遇水流容易逆水潜逃,不易捕捞。素有“急躁白鲢”之称。

鳙鱼性情温和,不大跳跃,行动较迟缓,捕捞时不跳跃,易捕捞。素有“好人花鲢”之称。

草鱼性活泼,行动迅速,游泳快,食量大,抢食凶猛,素有“强盗草鱼”之称。

青鱼性胆怯,行动迟缓,吃食斯文,抢食能力差,咬碎的螺、蚬肉常被鲤鱼、鲂鱼抢食。如螺、蚬变质,青鱼拒食。渔民称之为“秀才青鱼”。

鲤鱼、鲫鱼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食性杂,对饵料要求不严,寻食能力强,能清扫食场残饵,防止其腐烂变质。渔民称之为“清洁工”。

团头鲂性情温顺,容易捕捞,抗病力强。鳊鱼性胆怯,不易捕捞。

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是养殖鱼类的主要标准之一。只有对水温、溶氧、盐度、pH、水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们才能在我国绝大部分水体中养殖,才能进行高密度的饲养,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养殖鱼类的外界环境的要求如下:

(一)水温

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等都是广温性鱼类。它们对温度的适应幅度较大,除鲮以外,在 1℃~38℃水温中都能生存,但适宜温度为20℃~32℃,其中繁殖最适温为22℃~28℃(鲮为26℃~30℃)。鲮的抗寒能力较差,当水温降至3℃~7℃时,即大量死亡。

鱼类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水温对鱼类的摄食强度有重要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对养殖鱼类摄食强度会有显著促进作用;水温降低,鱼体代谢水平也降低,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受阻。草鱼在水温升至27℃~32℃时摄食强度最大。鲢、鳙的代谢率在水温20℃~30℃内,温度每升高1℃,代谢强度约增加10%;当水温降至15℃以下,食欲显著降低。鲤在水温23℃~29℃ 时摄食最旺盛,降至3℃~4℃ 时便停止摄食。上述养殖鱼类的摄食强度都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即春季摄食开始增强,夏季摄食旺盛,冬季摄食停止或减低摄食强度,这与相应的水温及气温条件密切相关。

(二)溶氧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鱼类及其他饵料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几种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都要求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当水中溶氧低于鱼类呼吸需求时,即低于临界氧浓度时,呼吸作用受阻,呼吸运动加强,呼吸频率加快,并往往出现浮头现象。当溶氧量低于鱼类所能耐受的范围时,则引起窒息死亡。但通常几种主要养殖鱼类对低氧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它们对溶氧量的需求和适应范围随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见表1-2)。一般来说,几主要养殖鱼类最适的溶氧量为5 mg/L以上,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溶氧量一般要求不低于 2 mg/L,1.5mg/L左右的溶氧量为警戒浓度,降至 1 mg/L以下就会造成窒息死亡。从表 1-2 可以看出,鲫对低氧的适应能力最强,鲢的适应能力最差。此外,几种养殖鱼类在幼苗阶段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比成鱼高,对低氧的适应力相对来说比较差。

表1-2 几种主要养殖鱼类对水中溶氧量的适应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养殖鱼类的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