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内循环水槽关键技术要点
邓玉平
池塘内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实施以来,各地积极开展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新进展,截至目前已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示范应用流水养殖槽2 000多条,覆盖池塘3万多亩。但是在示范应用中也暴露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一、池塘内循环水槽的技术要点
池塘内循环水槽养殖系统由曝气推水区、养殖区、集污区及水槽外的净化区组成。养殖水槽占池塘面积的3%~5%,一般每10亩池塘配备1~2条水槽。水槽的标准规格为长25米左右、宽5米左右、高2~2.5米,其中养殖区的长度为22米、集污区的长度为3米。曝气推水区的气提式推水装置由鼓风机、微孔曝气管和挡板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鼓风机向微孔曝气管进气,气体向上运动带动水流向上运动,当遇到角度为60°或1/4圆弧角度的挡板后,溶氧饱和的水流向养殖单元后端运动,在水槽内形成一定的水流。养殖区底部均匀分布有微孔增氧管,增氧管沿推水方向排列。集污区设置在水槽的后端,主要由集污区和吸污装置组成。
二、曝气推水设备的改进
改进微孔增氧盘与水槽底部距离:对于固定式池塘内循环水槽,水槽高度在2.5米左右,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气提推水装置中的微孔增氧管离水槽底部的距离最好0.4~0.6米,微孔增氧管离底部距离过小,受水压的作用,气体向上运动带动水流运动的力量会削弱;微孔增氧管离底部距离过大,则会导致水槽的上、中、下层流速不均匀,上层流速大,下层则静止不动。
改进微孔增氧盘的朝向:将曝气盘的曝气管沿着水槽的水流方向排布,避免推水过程中形成扰流。
三、养殖区辅助增氧改进
增加潜水泵冲污装置:在防回流墙90°夹角处横向布置一根管道,在管道上每隔50厘米开一个直径1厘米的孔洞。管道的一端与潜水泵相连,利用潜水泵与管道形成的水压,在小孔处形成射流,将水槽底部的粪便和残饵等废弃物冲到流水槽后端(图 1)。为测试该装置的冲污效果,2020年5月9-11日,测定冲污前后的水质变化。测定结果见表 1。从测定结果来看,5 月 10 日和5月11日在冲污后,水槽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5月9日冲污后未改善水槽内的水质。经分析得知,5月9日,潜水泵取水点的水质差,使得冲污后水槽内的水质未得到改善。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在循环水槽外的前端区域设置净水区,并在该区域栽种水生植物,潜水泵放置在水生植物覆盖区正下方40~60厘米处。一方面,净水区的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净水区的植物还可以避免太阳的直射,起到降温作用。
表1 潜水泵冲污前后水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