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范蠡在《养鱼经》中即记述了鲤人工繁殖的方法。1934年巴西冯·爱·荷林(von Ihering)、1935年苏联盖尔比里斯基(Н.Л.Ге-рбильский)分别用鱼的脑垂体对一些鱼类进行催产成功。1958~1963年中国创造了鲤科鱼类鲢、鳙、草鱼、青鱼、鲮等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和孵化的一整套技术,使这些鱼类的鱼苗生产完全摆脱过去依靠天然捕捞的局面。与此同时,在鲤科鱼类的繁殖生理、催产剂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孵化的生态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上一篇:鱼类早期发育的两个阶段:仔鱼、稚鱼 下一篇:麦穗鱼(食蚊鱼)的繁殖生产
相关文章
- 禁用渔药化合物——β-兴奋剂和性激素类禁用药物及其危害
- 鱼类9种疾病和4种甲壳类疾病
- 维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开春小龙虾投苗五大要点
- 水生动物非病原性病害诊断与防治
- 动物疾病诊断方法与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 孔雀鱼的养殖技术探讨
- 陆基圆池-池塘耦联式循环水养殖模式
- 温室大棚加野外池塘的养鳖养殖模式
- 杂交鲟幼鱼流水健康养殖技术
- 草鱼种“小瓜虫、车轮虫、细菌性烂鳃”并发病诊治
- 体色变异:鱼类体色变异的原理和应用,黄色大鳞鲃为例。
- 禁用渔药化合物——β-兴奋剂和性激素类禁用药物及其危害
- 鲤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实验
- 论文: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
- 草鱼暴发性败血症与病毒性出血病之区别及防治
- 春季低温期水产养殖的有效肥水方法
- 鲟鱼主要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