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区域,海岸带是众多物质、能量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构造等各种过程的强耦合区域。因此,海岸带也成为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以我国为例,在仅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 14% 的沿海地区集中了三大都市圈、50% 以上的大城市和 40% 的中小城市、50% 左右的人口和 60% 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强的双重影响下,海岸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成为生态脆弱和灾害性频发的重点区域。此外,海岛礁作为四面环海的小块陆地,可以作为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在全球经济向海洋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越来越快,同样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角色。因此,监测海岸带、海岛礁对指导我国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作为远距离观测技术,具有空间覆盖广、时间一致性好、获取周期短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变化速度快、空间范围广的海岸带以及可达性较差的海岛礁等目标的重要监测手段。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海岸带、海岛礁遥感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可为我国海岸带、海岛礁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支撑。为此,本文对近十年来我国海岸带、海岛礁遥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背景,给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服务。
二、研究现状
为系统总结研究现状,以下根据海岸带的结构(见图 1),按照内陆到海洋的顺序,依次从“近海陆域 – 潮间带 – 近海水域 – 海岛礁”四个方面分别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