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的苗种培育
1.仔鱼培育:系将下塘仔鱼培育成全长30毫米以上的稚鱼。即多目前,一般在体积为20~30立方米的室内小型水泥池中,培育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放3万~5万尾。凡新建水泥池,必须经1.5~2个月的彻底浸泡,方能使用。
仔鱼培育水温为10~32℃,最适温为20~28℃;盐度为(20~32)X10?,最适盐度为(28~30)X107。整个育苗阶段,水温温差和盐度变幅尽可能越小越好。水温和盐度尤其不应太低,否则,畸形率会剧增。为适应仔、稚鱼具有趋弱光的习性,育苗池都要用黑布遮光,避免阳光直射;光照强度,前期和后期应分别控制在小于2000勒和500~~800勒;应尽量避免光照强度的突然变化,否则,仔、稚鱼就会不安、上浮、甚至休克和死亡。池水的透明度应调控到25~35厘米,溶氧量大于5毫克/升,氨氮小于0.2X109,pH7.8~8.5。
全静水、全静水充气、静流水结合和全流水等方式,亦可进行大黄鱼的育苗。但是,育苗用水都必须先沉淀、砂滤,再用300目筛绢和微粒过滤网双重过滤。全静水育苗应加强换水次数和提高换水量,仔鱼和稚鱼的日换水量分别为20%~25%和50%。结合换水的同时,应加强吸、排污的频率和力度,仔鱼和稚鱼分别是每2天或3天需排污1次。全静水充气培育池内还需要充气,充气量前期要小而均匀,中、后期逐渐加大。目前,一般采用静、流水相结合的育苗法较妥。仔鱼前期静水培育,每天换水1/5~1/4;后期应间歇性流水培育,日间歇流水从两次开始,每次间歇不宜超过4小时。随鱼体不断地长大,日后流水时间逐日增加,日流量也应相应增大,每次间歇时间却逐日缩短;否则,池内还应设置充气石0.5个/平方米,进行不间断的充气,以保障水体充足的溶氧量。全流水方式育苗是指育苗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保持不间断的流水状态,流量和流速应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需进行不断地调整,以供仔、稚鱼呼吸和生长的需要。
大黄鱼初孵仔鱼全长3毫米左右,口裂、卵黄囊相对较大;3日龄后的仔鱼口径约400微米,已始食褶皱臂尾轮虫等开口饵料。因此,轮虫营养价值的高低和数量,便是大黄鱼育苗的关键。室内育苗池中,应尽力保持或及时添加至40万~50万个细胞/毫升海水小球藻的浓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在室外育苗土池中,采取施足基肥,培养足够数量的海水小砂藻和其他藻类等,才能保证池内轮虫的质量和应有的密度池内轮虫密度要求是随鱼苗不同发育阶段而异的。轮虫密度的具体要求是:当2~5日龄、5~10日龄、10~15日龄、1520日龄和20日龄以上的鱼苗时,池内轮虫应分别控制在5个/毫升、10~15个/毫升、15~20个/毫升、20~25个/毫升和10个/毫升等为宜。如果池内轮虫数量不足,应及时施加适量追肥或日补投2次,每次投喂经6小时以上人工营养强化的小球藻、轮虫,以满足轮虫对高度不饱和必需脂肪酸摄食量的需求,从而间接保证鱼苗的质量。
从10日龄起的仔鱼,还应添投经乳化(白)油脂强化6小时以上的卤虫无节幼体。池内添投卤虫无节幼体的密度也随鱼苗不同发育阶段而异。具体是:当发育到10~20日龄、20~30日龄和30日龄以上的鱼苗时,应分别添投2个/毫升、5个/毫升和5~6个/毫升卤虫无节幼体。另外,还需要添投经60~40目筛网过滤后的鲜活小卤虫、小水蚤或小桡足类,添喂量为0.5~~3个/毫升。
20日龄以后的鱼苗,还应适量添投不同粒径的肉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20~30日龄、30~45日龄和45~60日龄的稚鱼,添投量分别是50克/万尾、80~100克/万尾和120克/万尾鲜肉糜,并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大黄鱼仔、稚鱼对营养要求颇高,尤其是对生长发育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EPA - us HUFA 系列)质量要求更高。因此,生物活饵料在投喂前,均应选好“强化剂”,采取营养强化技术。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分别需经6~12小时以上的高密度小球藻强化或用浓度为(100~200)X10的乳化(白)鱼肝油及浓度为50X10的复合维生素进行强化。小水蚤、小卤虫和小桡足类也都应经浓度为30107的乌贼鱼油强化6多种维生素。
福建的经验认为:由于卤虫卵价格昂贵,孵化率不稳定和卵、壳、幼体很难彻底分离等原因,易使处于生长高峰期的鱼苗误食卤虫卵或空壳后,出现“假饱食”和“肠梗塞”现象,严重影响其再摄食和成活率等。因此,应将上述饵料系列中,剔除卤虫及其无节幼体,用小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来替换,并提前投喂,从而建立起“轮虫(孵后3~20日龄)﹣桡足类(13~32日龄)”的新饵料系列。因为13日龄左右的仔鱼,对小型桡足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的喜食程度已远远超过轮虫。即鱼苗摄食饵料种类已从轮虫逐步转向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这时就应不失时机地、开始投喂用60目筛绢过滤过的小型桡足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适时做好鱼苗的“转食”工作。这种方法既有利鱼苗变态快、生长高峰来得早,又具能避高温、少发病、死亡率低、育苗率高等优点。
如上所述的大黄鱼育苗工艺,育苗成活率大都在60%~70%。
2,幼鱼培育:系在室外水泥池、土池或网箱中,将全长30毫米以上的稚鱼培育至体重50克左右的幼鱼过程。
土池(或水泥池)培育:土池面积1000~3500平方米,池深1,5米以上;室外水泥池体积以50~80立方米为好。土池内的浅水区及进、排水闸口均应设置密网垂直围栏,以防大黄鱼乘进、排水之间逃逸或受惊跳跃上池滩而死亡。池底应以5%左右坡度向排水口方向倾斜。在排水口附近设一个10~20平方米的水泥抹面的集鱼坑,以利于日后捕获幼鱼。
在稚鱼放养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彻底清塘与消毒。
稚鱼放养时间须视季节温度高低而定。在水温较低肚宜选晴天、无风的午后时放养;在水温较高时,应择阴凉的息夕时放养。30毫米以上规格的夏花鱼种,土池放养密度为1000立方米水体放1万~1.2万尾。室外水泥池的稚鱼和幼鱼放养密度应分别掌握在每立方米水体放1万~3万尾和毎立方米水体放0.5万尾较妥。放养鱼种的规格要求整齐,以免自相残杀。
大黄鱼稚、幼鱼摄食具有慢食、少食的特点。因此,在稚鱼培育期间,必须采取少量多次、耐心缓慢投饵的方法。前期,每天投5~6次,主要投喂新鲜鱼、虾、贝的肉糜与细软粒状人工配合饵料以及较大型的冷冻桡足类等。后期,日投次数逐渐减少,可以直接投喂切碎的鱼肉块。为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避免饵料浪费和便于观察鱼情及清除残饵等,应对刚放养的鱼群进行定点摄食训练。因此,池中每1000平方米水面应搭设食台1.5~3个,每个食台面积为1 ~2平方米。
幼鱼培育前期,一般每月向池内注水3~4次,注水量为每次10~15厘米;后期应视水质及鱼群生长等情况,决定注、换水的次数和数量。但注换水时,必须用密网过滤,严防野杂鱼混人池内或池鱼逃逸。幼鱼期日换水量为100%以上;每天排污1次。
日常管理主要是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确保饵料的鲜度和质量及定期投喂添加抗生素的药饵,以防疾病发生。
大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