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现用学名为中国明对虾 Fenneropenaeuschinensis (Osbeck, 1765), 其同物异名为 : Cancer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中国对虾 Penaeus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 1765); 东方对虾 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 1918。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南海, 肉质鲜嫩, 是虾中珍品。
中国对虾(Fenneropencreus chinensis)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海水养殖虾类之一,其分布主要局限于我国大陆周围的浅海水域(刘瑞玉等,I959),主要在我国的黄渤海海域,主产区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及江苏近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和部分南海岸也有批量生产(邓景耀,I 99I )。近些年来,由十中国对虾放流工作的开展,在浙江省沿海也能捕获一定量的中国对虾。根据史料报道,我国珠江口和长江口以前也能捕获到中国对虾,但近年来捕获的报道很少(刘瑞玉,I 990 ) 。
中国对虾是一种广盐、变温性虾类,我国历史最高养殖产量达15万t(农业部渔业局,1991),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占当时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0%,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的对虾病害问题,加上种质退化问题,致使中国对虾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1993年暴发了以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l)为主要病原的对虾流行病,导致中国对虾养殖产业发生严重衰退,随后的1994年全国养殖对虾产量出现严重滑坡,年产量仅有6万吨,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发展(刘瑞玉等,2004)。良种己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
1998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对虾抗病品种的选育项目。以中国对虾养殖群体和从山东威海外海东经123。北纬37。附近海域捕获的中国对虾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开展了抗病选育工作;自2001年开始,对群体选育获得的抗病群体,通过构建家系的方法开展抗病性状的家系选育,并将抗病性强的家系选入基础群体;
从2004年起,针对中国对虾开展生长和抗病性状复合选育的研究,培育的新品种无论在实验室条件下还是在实际生产养殖条件下均表现出优良的生长性能和明显的抗病性能:收获体重比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群提高30%以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或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染病死亡时间延长10%以上。2008年,选育的新品种通过了个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新品种命名为“中国对虾‘黄海2号”,(品种登记号GS-0 I -002-2008 ),目前中国对虾“黄海2号”已推广至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并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
以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对虾养殖所需的虾苗全部捕自自然海区野生虾苗, 不仅严重破坏了对虾资源而且数量不足, 限制了对虾养殖的发展。为此1980 年 2 月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项目。。1981 年四个攻关单位工厂化育苗都获得成功。
1982 年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水产总局的技术鉴定:“属国际先进水平”,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对虾的养殖业、捕捞业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也有惨痛的教训。在对虾人工养殖中, 采用“大排、大灌、多换水”的养虾模式代价太大了, 引发了 1993 年虾病(WSSV)大爆发, 自然海区对虾也遭到了感染,种质受到影响, 致使其养殖业、捕捞业年产量迄今仍难以恢复。为保护环境, 为养虾业健康持续发展, 应推广“封闭式内循环生物净化、零排放”养虾模式。
中国对虾原产于于中国,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明虾。其分布的时空跨度很大,从最南端的越冬场(北纬33°)到最北的辽东湾产卵场(北纬41°30′)垂直距离约900公里,另中国对虾有约4个多月的时间不在中国领海范围内,按照周边国家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中国对虾资源主要由中、日两国渔民分享。按生产习惯日本以西有数百条双拖、单拖渔船,冬季和早春在东海、黄海作业,年产量达到7000吨。
东方对虾又名中国对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誉为“虾中之冠”,营养价值很高,名列我国海产“八珍”之一。东方对虾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虾,它生性傲娇,对生长环境极其的挑剔,因此能够生存、成长的海域有限,常见于我国渤海地区,故又名为“渤海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