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的发展,国内多宝鱼从产业积累、装备研发、排放限制等外部变化形成了目前的技术储备与产业布局,多宝鱼产业已经处在了产业转型变革的节点,建设万吨园区和超级工厂的时机已经成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完全可以对标大西洋鲑产业规模。
有一条鱼,头部扁塌,身体扁平,背部布满黑褐色斑点。虽长相特别,但肉嫩刺少,口味鲜香,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清蒸、红烧、香煎样样都行,曾是食客们尊贵身份的象征。
这一条鱼,国外引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国内养殖最高峰时年产12万吨,占到世界养殖总量的90%以上,为养殖户和商家带来可观财富。
这一条鱼,适宜工厂化养殖,使沿海大片闲置的盐碱荒滩变成养殖基地,带动形成年产值60亿元的大产业,相关产业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引领推动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
还是这条鱼,曾经红极一时却屡遭波折,因两次“药残”事件致产业遭受重创,影响至今,谈起过往,曾无限荣光,虽不堪回首,但未来可期。
这条鱼就是多宝鱼,学名大菱鲆,由我国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雷霁霖院士引进中国,因英文名“Turbot”,被国人取名多宝鱼,寓意“多宝多福、鲆鲆安安”,今年是多宝鱼引进中国的第30个年头。
多宝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