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被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投喂量降低,减慢鱼生长速度的问题之一。2016年佛山地区的黄骨鱼养殖寄生虫发病率较往年要高,一些不常见的寄生虫,比如毛管虫,之前报道其危害并不大,但是今年对生产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根据笔者2016年市场工作经历,对黄骨鱼毛管虫病的危害、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了介绍,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一些借鉴。
一、毛管虫主要特征
毛管虫属原生动物门中的纤毛虫类,没有固定的形状,可呈长形、卵形、圆形等,大小差异大,一般显微镜10*10视野下可见清晰的个体结构。毛管虫主要采用内出芽方式繁殖,靠幼虫传播,幼体有纤毛,遇到宿主后纤毛消失,前端长出吸管,发育为成虫,营固着生活。

图1 毛管虫形态
二、黄骨鱼毛管虫病主要症状及危害
据报道毛管虫可寄生草鱼、团头鲂、鲮鱼、加州鲈等大部分淡水鱼的鳃部,全国均可流行。2016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笔者在佛山南海九江所服务区域,黄骨鱼鳃部毛管虫检出率较高,2两以下规格均可感染,呈现特定品种短时流行的特点。
据观察,当毛管虫早期少量寄生黄骨鱼鳃部时,鳃丝表层粘液稍有增加,群体摄食速度变慢。当毛管虫大量寄生时,鳃部粘液增加,严重时鳃丝可见挂泥情况,鱼摄食很差,少量出现离群独游或死鱼。镜检发现鳃丝粘液层被破坏,鳃小片表层细胞受损,影响鱼呼吸和渗透压调节。从笔者接触的病例看,毛管虫的危害不大,但同塘感染率高,中后期会明显降低投喂量,影响养殖生产。

图2 鱼鳃丝上挂泥

图3 毛管虫寄生鳃小片
三、黄骨鱼毛管虫病治疗案例
12月12日,河清潘老板,发现最近几天黄骨鱼出现吃食变差,料框鱼很少,池塘有少量死鱼。水质检测指标pH、氨氮、亚盐含量与周边正常摄食鱼塘差不多;打捞鱼检测鱼体表正常,鳃丝少量挂泥;镜检发现鳃丝上寄生大量毛管虫,鳃小片边缘已经呈现毛刷状。确诊为毛管虫病后,潘老板于14日中午全池泼洒杀虫药,18日时鱼恢复正常摄食(如图4),没有死鱼出现。笔者分别在16日、18日取鱼检测,镜检发现(如图5)18日鳃丝已恢复正常。

图4 用药前后料框内鱼数量的变化(左12日,右16日)

图5 用药前后镜检鱼鳃小片变化
四、黄骨鱼毛管虫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建议
1、毛管虫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这一轮毛管虫病的发生与天气密切相关。

从2016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这段时间的气温变化图可以看出11月22日左右有个明显的降温过程,降温前温度较高,饲料投喂量较大,水体积累大量有机质在塘底,突然降温,水温20℃左右,为毛管虫的爆发提供条件。降温骤降,黄骨鱼有个适应期,免疫力下降,活动减少,利于毛管虫附着。大部分养殖户认为降温后黄骨鱼出现摄食不好属正常现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给毛管虫的大量寄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2、毛管虫病的防治建议
从回访的病例看,少量的毛管虫寄生并不需要杀虫处理,只有当毛管虫大量寄生,对鱼鳃结构造成损伤时才需要杀虫;可选择市面上杀原虫的药物,药物效果可通过镜检毛管虫脱落和鱼恢复正常摄食来判断。
虽然毛管虫危害不大,但是其大量寄生对黄骨鱼摄食、生长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隐形的养殖成本会增加,养殖户应足够重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放苗前彻底清塘,减少存留池塘底泥中的病原数量。
二是注重改底,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可使用有益菌改底产品分解塘底有机物,根据投喂量和温度,适当调整用量和使用间隔时间。
三是增强鱼体质,可拌喂免疫多糖及多维类,保障鱼体粘液分泌正常,有效抵御毛管虫的附着。
四是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后的升温阶段,注重塘底增氧和消毒,使用颗粒状二氧化氯进行底部消毒,有效降低塘底毛管虫数量。
作者 | 广东旺海饲料实业有限公司 李国维 夏文伟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