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倒刺鲃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方园 刘 斌 刘德亭 张家海 吴 真
(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100)
光倒刺鲃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病害少等特点,近年来由于江河环境污染、大规模采沙以及酷渔滥捕等经济活动,严重影响了光倒刺鲃的自然生境,其野生资源遭到巨大破坏,且至今未发现光倒刺鲃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为保护其种质资源,近几年赣州市水产研究所对光倒刺鲃的健康高效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养殖经验,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池塘选择
养殖池塘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面积5~15亩,池深 2.5~3.5 米,水深 2.0~2.8 米;底部为土质,要求保水性能好,池底要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排污;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管道,进排水管分布在池塘的两头,设立在池塘的对角线上;增氧设备可采用功率为3.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按5亩/台的比例进行配备。养殖水源有长流水效果最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水流量保持在4米3 /小时以上。
二、池塘处理
1.鱼种池塘
鱼种放养前 10~12 天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将池塘水位保持在2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125~150千克/亩化水后全池泼洒。放养前3天,投放10~20尾白鲢进行试水,养1~2天,若其活动正常,可放养光倒刺鲃鱼种。鱼种要求健康有活力、无病无伤,每亩可放养规格为25~50克/尾的鱼种1 800~2 500尾,同时搭配规格为25克/尾的鲢和鳙各50尾、规格为20克/尾的鲫鱼200尾,形成立体养殖,从而充分利用水层,提高养殖效益。
2.成鱼池塘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饲料残渣和光倒刺鲃自身代谢的产物容易导致池塘底部积累大量的淤泥,囤积的淤泥产生的有害物质,造成水体老化,导致鱼食欲不振、生长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且容易引起鱼缺氧。可使用底质改良剂进行改底,改底方法大致分为3类:一是物理降解法,用沸石粉10~15千克/(亩·米)全池泼洒;二是化学降解法,用腐植酸钠5~10千克/(亩·米)全池泼洒;三是生物降解法,使用微生态制剂如芽孢杆菌。
三、投喂策略
在光倒刺鲃的生长季节,投饵率可控制在2.5%~3%,每天投喂2~3次。特别是春夏及夏秋之交,当水温在18~25℃时,光倒刺鲃会进入迅猛增长期,到达生长旺季,此时的食量会翻倍,需加大投喂量,投饵率可增至5%~6%,并且每天可追加1次投喂。光倒刺鲃性子急、抢食速度快,鱼群吃饱便四散,所以投喂要遵循“一次喂足”的原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营养全面、适口性好,并且以浮料为宜。投喂要做到“定时、定点”,定时、定点能使鱼形成条件反射,养成在固定时间段内到固定地点吃食的习惯,从而提高饲养效率和饲料利用率,同时也便于观察鱼群的特点,检查吃食状态,清除残存饵料。光倒刺鲃为杂食性鱼类,在生长旺季,每隔1周可按每亩加入10~30 千克新鲜浮萍,可以起到促进营养均衡、改善肠道健康、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
四、日常管理
光倒刺鲃对水中溶氧的要求较高,应经常对增氧设备及供电设施进行检查,尤其在雷雨天气之后,要特别关注增氧机是否烧坏、增氧机浮筒是否沉没、电箱开关是否跳闸等情况,确保增氧设备正常运转、电路通畅;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配备 1 台发电机,以应对突发断、停电情况。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活动、水色变化,检查进排水口是否有异物堵塞、苗种塘是否有水鸟出没等,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若出现天气剧变情况,应少投或者不投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