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川菜 | 干烧武昌鱼

细鳞鱼生物学特征

2024-06-02 17:25:32 来源: 作者:

一、概述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Pallas)为鲑科、细鳞属鱼类。具许多地方名,如山细鳞,江细鳞,细鳞子(东北),黄花细鳞,化鱼(河北) ,花鱼(陕西),小红鱼(新疆)。自然分布在北纬33-76度、东经65-162度的广阔寒冷水域。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北部、中国及韩国等地。在我国除新疆西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上游有细鳞鱼分布外,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诸多河流。如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上游各分支。辽河水水系的太子河和浑河上游也有分布。其中以黑龙江流域各水系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图们江水系。在华北曾分布于内蒙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的滦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某些河系中。在陕西秦岭地区有分布。从我国淡水鱼的区划来看,细鳞鱼在我国的分布区为北方区的额齐尔斯河亚区和黑龙江亚区}江河平原区北缘的辽河亚区, 河海亚区和江淮亚区的北部(秦岭以北)

细鳞鱼在世界上只有11种,是名贵冷水性经济鱼类。随着山林区的开发及其对其栖息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捕捞的人为干扰,细鳞鱼的分布区域日益缩小,现存量已很少,其濒危等级和受威胁程度都已达到最大,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对细鳞鱼的人工繁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上世纪50年代就已有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细鳞鱼的全人工繁育,突破了苗种规模化培育的关键技术,为细鳞鱼的大范围推广养殖及资源的增殖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特征

1.外部形态

身体呈纺缍形、侧扁,鳞细小,圆鳞。口端位或亚下位,上颌骨达眼

前缘或眼下方。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褐色或红褐色,背部及体侧均散布有黑色斑点,腹部白色。侧线中位完全。体侧有红色斑块或黑色园点。胸鳍前缘、腹鳍前缘、臀鳍浅红色,尾鳍上下缘呈红色,下缘红色较上缘色深,叉型尾。脂鳍与臀鳍相对。

2.栖息、繁殖习性

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两岸植被茂密的山涧溪流,喜水质清澈、高溶解氧。春季到支流中产卵和肥育,秋季返回干流越冬,产卵场在底质为砾石或砂砾的急流处。性成熟年龄雄性较雌性为早,雄性多为3-4年,雌性多为5年。怀卵量0.3-0.7万粒。卵径3-4mm。橙黄色,卵沉性。产卵期4-5月,水温5-8℃以上。受精卵在水温5℃时需45天以上才能孵化发育至仔鱼卵黄囊消失。

3.温度适应性

细鳞鱼的生长温度范围较广,至少在11-21℃之间都可较好的摄食生长,最适温度为15-16℃左右。冬季冰下也摄食,25℃以上不能长期存活。

4.食性

为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小鱼等为主要摄食对象,也捕食蛙类、落浮在水面的昆虫及岸边的鼠类等。在每日晨昏之际觅食活跃。

5.生长特性

利用2.8-16.8℃泉水,进行细鳞鱼的流水养殖,122430月龄的体重分别可以达到60.53±27.60g323.37±74.61g735.83±164.80g,要达到500g上市规格,需要24-28个月。1龄鱼生长比较缓慢,23龄生长速度较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