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我国首次引进原产于北美大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广泛养殖的温水性鱼类“斑点叉尾鮰”后,斑点叉尾鮰养殖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高峰。
在病毒病方面,斑点叉尾鮰病毒病(又称“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主要感染10厘米以下的斑点叉尾鮰鱼种。为研究此病,美国成长了一批鱼类病毒学的专家。在国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病害研究室历时十多年追踪,未在国内发现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而是首次发现了由呼肠孤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鮰苗种(14厘米以下规格)引起“凸眼、大肚、体表出血”经典症状的斑点叉尾鮰病毒性出血病。
在细菌病方面,国外报道了感染斑点叉尾鮰引起严重死亡的“爱德华氏菌病”(又称“头穿孔病”)和“柱形黄杆菌病”(又称“烂鳃病”);在国内,除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病、烂鳃病较为流行外,还发现了腐皮病、套肠症,其中套肠症发病原因复杂,危害严重。
在真菌病方面,除体表损伤后在合适温度条件下易发生的“水霉病”外,近年还发现了由丝囊霉菌感染斑点叉尾鮰后引起的“肌肉溃疡症”,与患病的乌鳢肌肉溃疡症、黄颡鱼肌肉溃疡症和加州鲈肌肉溃疡症类似。
在寄生虫病方面,都属于常见疾病,以苗期的杯体虫、车轮虫、小瓜虫以及各生长阶段的指环虫、斜管虫等感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