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鱼类价格连年下降,养殖效益降低,而光倒刺鲃等野生鱼类由于资源量减少、养殖少而价格较高,通常60—80元/公斤。因此,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广西已逐渐兴起光倒刺鲃、倒刺鲃养殖,近年来,广东省的一些单位又引进中华倒刺鲃进行试养。但是,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的别名、俗名较多,各地叫法不一,即使在一些刊物上也时有混淆,文章试作探讨供同行参考,并简单介绍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养殖近况。
名称形态区别
光倒刺鲃别名称刺鲃,黑脊倒刺鲃,俗名称青娟、鲣中石捐、军鱼、青鳟、青竹鲩;倒刺鲃别名称锯倒刺鲃,俗名称竹八鲤、竹八鱼、竹鲤、青竹鲤;中华倒刺鲃俗名称青波。
2、形态区别
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的区别:前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侧线鳞26—30,后者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侧线鳞28—32,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
生物学特性
2、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于珠江、海南岛等水系,栖息于流水中,主食植物性碎屑及丝状藻类。经人工驯化,可吃食配合饲料。据珠江水系西江的调查资料,雌性1冬龄平均体长为203毫米,2龄鱼可达276毫米,而3龄鱼为337毫米,4龄鱼为403毫米,5龄鱼为456毫米,约2.5公斤,性成熟年龄为5 龄。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浮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