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的营养价值 川菜 | 干烧武昌鱼

武昌鱼如何“走红”中国?

2024-06-02 17:21:13 来源: 作者:

武昌鱼,俗称鳊鱼、草鳊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鱼类,过去主要分布于湖北鄂州的梁子湖,现在已成为华夏大地最主要的淡水鱼类之一。

武昌鱼的一种——团头鲂,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种被命名的淡水鱼,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种被驯化、养殖成功的淡水鱼,在中国物种驯化与利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食鱼是件奢侈的事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约有800多种淡水鱼,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吃上鱼,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中国大约在商代的时候开始挖塘养鱼,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写出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2000多年前,百越一带的民族发明出“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的高超技巧。

简而言之,中国养鱼史可缩写为:商代开始池塘养鱼;汉代开始,鲤鱼养殖已普及;隋唐以前,政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单一养殖鲤鱼;宋代以后,政治中心转移到长江以南,湖泊河流众多,草鱼、鲢鱼、鳙鱼和青鱼逐渐成为“四大家鱼”。但限于鱼苗繁育技术的瓶颈,中国古代养鱼严重依赖野外捕捉并养育鱼苗,养殖种类仅限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少数几种,养殖规模也很有限。

因此,养鱼的古代人几乎都是近水而居,种稻捕鱼。比如西双版纳地区,极爱吃鱼的傣族人,基本生活在江河边上,1000多年来均以捕野生鱼为生。可是,生活在山区的许多人基本没有太多的鱼可以吃。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西方现代养殖技术的引入和中国淡水鱼研究的兴起,中国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才日趋成熟,四大家鱼养殖全面铺开,一些外来鱼种被引入(如罗非鱼),一些全新的淡水鱼品种逐渐被开发出来,鱼成了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

团头鲂就是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命名,又成功打造成名牌的中国淡水鱼。

团头鲂的发现

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成立,1954年由上海迁到湖北武汉。

相关文章